涡麦99小麦品种简介,涡麦99小麦品种审定公告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1:41:58

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说话慢声细语而又富有哲理:“没有产业支撑,脱贫是暂时的,老百姓只要有了固定的产业,有事干有钱赚,乡村振兴就能实现!”他就是市农业农村局驻民权县北关镇刘楼村第一*吴振锋。

8月5日,天空像个蒸笼炙烤着大地,在地处黄河故道北大堤南侧的刘楼村山药基地,吴振锋谈起“产业支撑实现脱贫致富”的事胸有成竹、滔滔不绝。

2015年1月,39岁的吴振锋被派驻到刘楼村任第一*。村民邓金聚激动说:“快5年了,俺村的产业由原来的一季麦一季玉米调整得顺嘞很,眼下的山药、瓜菜、球盖菇、冬枣、小麦良种繁育等都发展起来了,这都是吴*带着我们干起来的!”

而吴振锋的口头禅就是:“盯着产业干,群众有钱赚,驻村才舒坦!”

让村民有事干有钱赚

思路清晰的吴振锋深谙产业发展是村民脱贫致富和稳定增收的关键所在这个理。

近5年来,在吴振锋的带领下,刘楼村探索出“村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 经济能人(龙头企业)”的合作经营模式,先采取土地流转或托管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土地,村党支部再以合作社的名义与经济能人或龙头企业联合发展产业,不让村民承担风险,不让企业或经济能人与农民直接“过招”,农民收入上了“保险”,经营者也减少了“精力成本”。

烈日炎炎,骄阳似火。陈岗子、底庄自然村350亩的山药种植基地新芽吐绿、郁郁葱葱,一株株1米多高的山药秧子像一道道绿色绸带镶嵌在黄河故道腹地上。

正在田间浇水的山药种植大户底广瑞说:“我2015年从村里的合作社承包了80亩土地,前几年每年都能弄个几十万块钱,今年我想着100万块钱嘞!”底广瑞笑着伸出一个食指,仿佛这是板上钉钉没跑的事了。

今年65岁的曹春芝是陈岗子村人,她家的4.5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了,每亩年租金1500元,自己到山药基地干零活,每年能干3个月的活,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如今她在家门口干活,既可以赚钱补贴家用,还可以照顾家。

“吴*一个电话让俺少损失几万块钱”

刘楼村利用到户增收项目建了40座蔬菜大棚,每个贫困户分红1000元,这是村党支部以托管的形式对外承包大棚给村民们带来的“红利”。

种植能手李建超把40座大棚全部承包了,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春季播种的8424西瓜、甜王西瓜、牛角蜜、绿宝等多个品种,每座棚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眼下秋季花菜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李建超说:“以前种植蔬菜俺最头疼的就是技术问题。去年3月,大棚里的西瓜秧卷叶并伴有黄斑,当时我不知道是啥病,以为是缺水的缘故,可再怎么浇水也不管用。我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吴*,吴*就打了一个电话,没过多长时间,市农业局的专家就赶到了我的大棚,现场把脉问诊、开药方。经过物理防治,几天后西瓜叶子就恢复了绿色。吴*一个电话让俺少损失几万块钱!”

“多想点子,种粮照样赚大钱”

“多想点子,种粮照样赚大钱!”这是吴振锋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提出的思路。于庄、刘楼自然村建起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445亩,他们与商丘商科种业公司合作,实行“村党支部 农户 龙头企业”、“产—供—销”一条龙模式,农户种粮零风险保收益,此举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今年56岁的村民邵玉兰去年麦播时种了涡麦99原种小麦16亩,小麦打囤后一算账,一下比往年种普通小麦多收入了万把块钱。她高兴地屈指算来:“一是通过吴*联系有关部门免费给俺提供种子和肥料,投资减少了200多元;二是今年亩产1300多斤,比往年亩增产350多斤,按照市场价每斤1.18元,又增收400多元;三是因为我们种下的原种繁育出的小麦优良品种,每斤高于市场价1毛钱被种子企业回收,每亩又增收100多元。这三项合计每亩地比往年种普通小麦净增700多块钱,今年光种麦这一项俺就增加收入12000多块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