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这是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激励人们做人诚实守信,做事踏实靠谱。其实这也是对经典的断片式误解。
这句话原文出自《论语·子路》,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意思是说,说话讲信用,做事要结果,这只是识量浅狭的普通人浅薄固执的样子。
换言之,这种连小孩都懂得的道理,一味去固守称不上君子,有智慧的人只做最恰当的事。
孔子用行动践行着他的主张,举个例子:
有一次,他带弟子们去卫国,途经蒲地,蒲地官员想谋反,担心孔子告密,于是把孔子一行围困起来,要孔子发誓不去卫国才肯放行。
孔子当下发誓。放行后立马带领弟子们赴卫。弟子子贡不解,问老师:“您刚刚发了誓,怎么可以违背呢?”
孔子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要盟也,神不听)。”也就是说,这种誓言并不符合道义,是可以反复、可以推翻、不必践行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从这点来看,孔子从不教条死板,而是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正因如此,才是智慧的孔子,可敬的孔子。
反面教材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尾生抱柱,至死方休”,说的是尾生与一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结果女子未到,大水猛涨,尾生抱柱而死。
还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快要渴死饿死了,只因那一汪甘霖名叫“盗泉”,一口饭被人呼叫着“来吃”,宁愿不顾性命,这未免太过死板。
孔子不是那样的人,他是灵活的孔子,变通的孔子,不会把精力用在无用功上的智慧的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