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谚语,一些是古人生活经历的凝练,浓缩加工而成以便于口口相传。而一些,则是取自古代诗词典故中的一两句话,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引用这些词句,长期形成了大家默认表达的意思。但有些话,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之后,有可能会被“传偏了”。
比如说我们口语里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其实原话就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乞是乞丐的意思,叟是老人的意思。而有些话,在传承的时候,被人们人为的给“断章趋于”,只留下了人们所想保留的“正能量”的半截,而对于“负能量”部分,就被掐掉了。
比如说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听到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求知的道路是无限的。但这句话就是典型的掐掉了负能量部分保留的,原文其实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怠哉矣”,后半截的意思是“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限的知识,真累啊!”
看样子古人其实也在抱怨求学心累,但是传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而这里我要说的“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其实也是类似的情况,它原本有个不那么正能量的后半句,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只留下了前半句:
古人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担心思考不成熟,在决策中会出现漏洞,在执行的时候会发生预料不到的错误。因此古语有句话叫做“三思而后行”,就是劝诫人们在决策行为的时候,多思考,顾虑周全。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的原文其实是出自《论语·公冶长》,我们知道《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整理而成的儒学经典。《论语》主要表达的是孔子在为人处世、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其中的很多观点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想、道德。
而这句“三思而后行”的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是说孔子的弟子季文子做事情喜欢“三思而后行”,说好听点叫做事谨慎认真,说难听点叫做拖延犹豫,优柔寡断。而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就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没必要思考三次)。
所以,“三思而后行”其实是有后半句的,后半句就是“再,斯可矣”。而且这句话,还是孔子亲自拍板加上去的,意思就是让人们做事情的时候虽然有养成谨慎的习惯,但是也没有必要过度谨慎,畏首畏尾。如果因为过于谨慎而处处掣肘,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决策上犹豫不决反反复复,那最终反倒是不好的习惯。
所以“三思”不如“两思”,思固然要思,但也不能因为担心而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