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故事传说
1、桓景避灾
关于重阳节驱瘟避祸、登高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桓景避灾”,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费长房,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孟嘉落帽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另外一个传说是“孟嘉落帽”的故事,出自清人顾禄的《清嘉录》:“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孟嘉是晋代人,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当时在驸马大将军桓温的帐下任参军。孟嘉少负才名,很受桓温的赏识。
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别人作诗讥讽,才高胆壮的孟嘉恃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
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清·顾禄《清嘉录》
重阳节习俗
1、登高
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时又称菊花节,九月,又称“菊月”。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人们一起赴会赏菊、饮菊花酒。
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
3、插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唐代王维也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解除凶秽,以招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