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中野四野是怎么分的,四野为什么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7:56:42

1935年4月27日,红1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联名致电中革军委,提出了关于红一方面军下一步行动方向的建议:“*军应立即变更原定战略,先敌占领东川,经东川渡过金沙江入川,与四方面军会合”。这是四渡赤水后最具前瞻性的一个作战预案,即红军主力绕过贵阳直扑云南腹地,迂回前往滇北渡过金沙江再进入四川,该案最终也被采纳,遂有“巧渡金沙江”的著名战例。这封电文的重点,是在真实的历史档案中,能够清晰地发现我军早期便有“*军”的用语,从而可以解开我们的一些困惑。

华野中野四野是怎么分的,四野为什么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1)

彼时红一方面军的部队建制,是方面军总部下设四个“军团”,各军团直辖各师(注意红四方面军没有军团建制,直接称为军),并没有“*军”的编制或者称谓,那么林聂电文中的“*军”是什么含义呢?这就涉及到部队性质的分类问题了,简言之,“*军”就是对*部队的整建制称谓,它主要体现的是作战部队的性质: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跨区域作战任务、机动作战任务,因为红一方面军是整个闽赣中央苏区红军力量的精锐所在。

在长达22年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始终奉行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武装“三位一体”的军事力量构成方式,其中地方部队和民兵都有自己的固定活动区域,部分民兵甚至还是“不脱产”的武装人员,也就是主要在家乡范围内保卫政权和打击敌人。唯有主力部队是需要大打运动战、不受作战地域限制、一切以消灭敌人为中心、承担主要歼敌任务的,按世界军事惯例,也可称为“*部队“,那么成建制集团化遂行作战任务的*部队,就可以通称为“*军“。

所以林聂两位元帅电文中提到的“*军“,就是指以方面军建制遂行机动作战的中央红军主力,诠释的是这支部队的性质,与部队的人数和编制无关

华野中野四野是怎么分的,四野为什么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2)

一、我军早期并没有使用“*军”作为部队编制。

中央红军是以井冈山会师后组建的红四军发展起来的,随着不断战胜敌人和红军队伍的壮大,逐渐扩编为红1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同时还在苏区各地组建了地方部队(比如独立师、独立团等)和民兵武装(赤卫队或者游击队),其中负责与敌人正规军进行作战的当然是主力红军,所以红一方面军就是红军的*部队。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部队8万余人(其中战斗部队仅5万余)开始战略转移,也就是伟大的长征。

与此同时,还留下了由项英、陈毅等领导的3万多红军,继续在闽赣苏区坚持斗争,那么这3万余人就不是“*部队”了,一方面他们的任务很明确,是在固定的区域内浴血坚持;另一方面,他们是以地方红军为主体,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差强人意。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之下,留守红军部队很快遭遇了严重的损失,大多数部队建制被打散,余部不得不上山打游击。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时不过10300人,可知斗争之残酷和牺牲之惨烈。

华野中野四野是怎么分的,四野为什么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3)

(注意东北民主联军的番号)

1937年8月,在陕北站稳脚跟的红军实际已拥兵72000余人,但是要分为主力红军和地方红军两大部分,只有其中的主力红军才能称为“*部队”,所以在改编为第八路军之时,基本是把红军*部队的46000余人编入了第115、第120、第129师,这三个师当然也就是八路军的“*部队”和精锐力量所在。而所余的地方红军则留驻陕甘宁边区,分别以警备团、保安团等编制,与八路军留守部队一起担负保卫边区的任务,这部分红军自然就不属于“*军”性质。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各部普遍装备低劣弹药匮乏,是无法与侵华日军进行大兵团*的,所以平型关战役以后,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头展开建设敌后根据地,通常以团级为单位分散作战,其实《亮剑》也大致诠释了这种态势,八路军的团级单位甚至基本没有配备无线电台,如何遂行统一指挥的大兵团作战?是以抗战中期以后,我军集中一个旅的战役规模都比较罕见,这是由抗日战争的客观情况所决定的。

因此这一时期,我军的*部队仍然以分散的游击作战为主,不适于经常性的战役集结和组建兵力较多的“*军”编制。

华野中野四野是怎么分的,四野为什么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