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和中野都是谁指挥,中野和华野各有多少人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7:48:47

1978年,粟裕大将在视察完南京军区的工作后约谈了南京军区的领导。

这一举动使得南京军区的领导干部倍感紧张,怀疑是自己哪里的接待工作没做好,引起了中央首长的不满。

因此,一个个在粟裕面前低头不敢直视。

但粟裕根本没有谈及自己的情况,而是谈及了自己当初指挥的那场淮海战役。

这让南京军区的领导不由地松了一口气,他们都是当初的华野干部,纷纷以为首长是来故地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

华野和中野都是谁指挥,中野和华野各有多少人(1)

但当谈及双堆集战役的时候粟裕话锋一转,直言中野在淮海战役中作出的贡献。

随后便厉声询问道:“南京军区编写的《淮海战役》话剧,为什么没有提中野?”

这样的情形着实将南京军区的领导们吓了一跳,他们从来没见过首长发这么大的火,于是纷纷向粟裕认错。

但对于淮海战役,作为华野出身的他们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几乎一致认为淮海战役是华野打出来的,老首长只是不居功。

那么,淮海战役中,华野和中野到底谁的功劳最大?对于最高决策者的*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初步谋划,三谏中央定基础

历观淮海战役,不论是起初的碾庄战役、双堆集战役,还是后期的大王庄战役,都是以粟裕领导的华野为作战主力。

因此,大多数人将淮海战役的功劳归于粟裕身上,但其实不然。

人们将淮海战役和粟裕大将深深绑定的重要原因更多是因为‘淮海战役’的概念雏形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

孟良崮战役后,华东*军基本消除了国民党军队对于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使得国民党军队被迫转为防守的态势。

华野和中野都是谁指挥,中野和华野各有多少人(2)

此时,针对我军在华东战场上来之不易的战机优势,中央军委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开始主动寻求作战,争取消耗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因此*决定采取一个新的战术,即通过分兵渡江南进,迫使集结于中原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抽调大部分兵力回防江南。

然而,在前线的粟裕看来,此时更应该集中*军的优势兵力进行统一指挥,不断地和敌人打优势战,然后再借机打大型的歼灭战。

抱着这一想法,1948年1月22日,粟裕将自己的战略构想向中央做了汇报。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想法却与*的想法相背离。

在经过中央军委的复议后,于1月27日向粟裕下达了“熟筹渡江”的命令。

电报到了粟裕手中,让他感到尤为沉重。

对于粟裕来讲,他向来对党中央的命令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但他自己又是一个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战略家,眼下的状况确实不宜南渡。

两难境地,他只能一面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南渡的相关事宜,一面继续分析当前的局势。

经过3天的缜密思考,他再一次向中央发电,重申了集中优势兵力指挥的重要性,并且说明了短期内应该能见到胜利。

华野和中野都是谁指挥,中野和华野各有多少人(3)

这封电报引起了*的注意,但中央仍旧认为中原打大歼灭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因而再次发回了电报。

只是这一次为了再做观察,中央将渡江的时间延迟到5月15日。

这时,粟裕的境地尤为艰难,他知道前线将帅与中央的意见必须统一,但自己毕竟是身系成千上万的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官,在这个紧要关头绝不能出现偏差。

他思来想去,决定再向中央汇报自己的意见。

在战争年代,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下级对上级所下达的命令,同样的内容只能允许提三次异议。

可想而知,粟裕这封电报面临着多大的压力。

但这一次,*和中央军委看到粟裕如此坚定,意识到他一定有更充分的意见,在电报里也无法全说清楚,于是电令粟裕与陈毅前往西柏坡当面汇报。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处在城南庄听取了粟裕针对中原战场局势的意见。

华野和中野都是谁指挥,中野和华野各有多少人(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