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各乡镇最新规划,璧山区农村最新规划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09:00:49

重庆日报全媒体

9月13日,乡村振兴大讲堂·乡村这十年系列讲座第三期开讲,本期的主讲嘉宾是璧山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彭长春。

璧山区各乡镇最新规划,璧山区农村最新规划(1)

彭长春以《持之以恒强保障 引领示范促提升 璧山区精准精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为题,围绕璧山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主要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举措、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分享等方面,介绍了璧山区如何精准精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四大成效

近年来,璧山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

彭长春介绍,璧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打好了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厕所革命”成效明显。璧山区全面完成农村改厕需求摸排,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65万户,建成农村公厕54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3.1%,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农村厕所脏、乱、差、臭的现象。

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璧山区累计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3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同时,璧山区累计提升改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5座,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48.28公里,千人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达92.12%,有效解决了污水乱排乱放的难题。

三是村容村貌大幅改善。近年来,璧山区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村庄绿化提升行动,建成绿色示范村庄37个,实现乡村全面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000公里,累计改造农村危旧房屋2万余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璧山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44%,累计建成投用废旧农膜回收网点33个,废旧农膜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增加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采取三项举措

近年来,璧山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国家级绿色示范村庄40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0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村6个。

彭长春介绍,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璧山区主要有三大工作举措。

首先,璧山区健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明确了环境整治的责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要在组织领导、投入保障、督查检查等方面持续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落细。”彭长春介绍,璧山区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和村容村貌整治技术指导组,科学制定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等相关规划,建立起“政府财政 社会资本 村民参与”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查检查。

其次,璧山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聚焦重点、补短板。

“璧山区把生态宜居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首要目标,把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作为重点任务,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彭长春介绍,璧山区持续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例如,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方面,近三年来璧山区政府从重大民生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余万元用于卫生改厕,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并分层分类推进户厕改造,循序渐进全面完成户厕改造工作。

此外,璧山区还把生产、生活与乡村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一是优先选择在“五沿区域”、村民聚居点、产业集聚地、乡村振兴示范镇村等区域,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开展示范建设;二编制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导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分制”,创新开展“党建引领、院坝治理”,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面临三大困难

“虽然璧山区在推进人居环境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难。”彭长春介绍,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面临三大困难。

一是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投入、久久为功。由于财政投入能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还不强,社会力量参与度和支持力度不高,资金缺口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大难点。

二是群众主体意识不强。当前,农村居住人口以老年人、孩童居多,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且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还不强,还没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良性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

三是长效管护机制还不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维护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由于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导致基础设施老化快、整治成果难长久、村容村貌提升慢。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彭长春分享了他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总结出的四点经验。

一是要持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协调。同时,也要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以督查考核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

二是要把人居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持续补齐垃圾处理、污水收集、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短板,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农民投入”三位一体投入机制。

三是要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村民珍惜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发挥村民自治,真正把参与权交给村民,落实村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是要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人居环境整治连点成片,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最大程度保留自然风光的“原滋原味”,实现由点及面的全面美化,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主编:邹密

审核:颜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