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好像很少有一个国家,像中山国一样经历过那么多次亡国,或者濒临亡国。
公元前489年,晋大夫赵鞅帅师伐鲜虞,大破中山,此后二十余年间,史籍无中山国片字记载;
公元前457年,晋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腹地,中山国遭受剧创;
公元前407年,魏遣乐羊伐中山,灭之;
……
如果以公元前506年,鲜虞人迁都中人城,即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改号“中山”,为中山建国之始,那么两百多年间,经历过这么多致命打击,为何却能屡亡屡兴,甚至还能越挫越勇呢?
除了血液中传承自猎牧民族的勇武基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这或许还得归功于中山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山国一直在太行山东麓一带活动,西面靠山,东面对着华北大平原。2500多年前的太行山地区,植被葱郁,动物品类繁多,铜、铁、金等矿产资源也很丰富,而山脉东麓的华北大平原则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中山国的农牧业都非常发达。而相比中原诸国,中山国人还极其善于经商。因此,他们能在很短时间内积蓄大量财富,恢复元气。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虽然国力有限,并且被强国包围,但中山国人有很强的外交能力,特别善于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趁机发展自己,在列强的夹缝中开疆拓土,一次次复兴。
“五国相王”事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中山国这种炉火纯青的外交手段。
公元前323年的一天,一个魏国来的消息让齐国的国君齐威王大发雷霆。原来,魏国发起了一个倡议,要联合韩、赵、燕和中山等国的国君一起称王。
虽然魏国提出这个倡议的初衷是为了联合其他四个国家对抗秦国,然而却让齐国深感愤怒,尤其是中山国君称王更是让他不能接受,认为与这种弹丸小国并肩称王,实乃奇耻大辱,他表示坚决反对,声称,如果中山国君一意孤行,他就要出兵攻打中山国。
当时在位的中山国君就是河北平山中山王1号大墓的墓主舋。得知消息,舋派出了一位名叫张登的大臣,出使游说诸国。
首先,张登来到齐国,对国相田婴说:“听说齐因为中山称王,要出兵攻打。中山国君得知,一定很害怕,必然会取消王号,臣属于赵魏。这可对齐国大大不利。齐国不如现在就支持中山称王,中山国君知道之后,必定大喜,并马上与赵、魏绝交。而赵、魏一气之下就会攻打中山。中山国肯定很恐惧,必然会废掉王号,转投齐国。”于是,齐国同意让中山国的国君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