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剪板基本功,河南坠子简谱教学过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1:05:25

“坠子书我唱了大半辈子,可以说,坠子书已经融进了我的血脉。”69岁的杨守德容貌黝黑,却生得一口伶牙俐齿,他深情地说,“俗话说,生意不抵手艺,手艺不抵口艺。两块剪板,一个伴奏,张口就来,一阵唱下来,就有收益,走到哪儿,都饿不着肚子。”

杨守德家住宁陵县城郊乡郭英村。一提起郭英村,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坠子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村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3岁的孩童,都能唱上几个经典的片段。走村串寨说书的,一打听哪里的,大多回答“郭英的”。杨守德在这个村,说唱技艺响当当,人送“坠子王”的美誉。

唱遍全县受欢迎

在杨守德童年的记忆里,贫困、饥饿就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脑海里。连着三年自然灾害,让他们一家整日忍饥挨饿。

为了能吃上饭,13岁的杨守德拜老艺人陈立珠为师,从此他就走上了民间说唱的道路。开始的时候,杨守德和伴奏李成三一起走村串乡演出。在村庄大街一站,弦子一拉,甩开嗓子一吼,村民们闻讯围过来。他最拿手的是《三侠五义》,这一开场就唱上十天半月。

1964年,杨守德考入县文化馆曲艺说唱队。“那时,我们说唱队经常进学校、下车间、到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来听坠子书的群众人山人海,那时的我们就是明星,到哪儿都受人尊敬。”说起当年演出时的情景,杨守德至今仍兴奋不已。

恰逢改革开放东风,1978年曲艺说唱队和生产队一样解散了,他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打破了“大锅饭”,杨守德激情很高,依然四处奔波为群众演出。当时供不应求,上门“请戏”的接连不断,生意十分火爆,他的腰包很快就鼓起了。

电视抢了俺风头

但是好景不长,从1986年开始,随着电视机、录音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在家看演出、听唱歌。再加上通俗歌曲风行,街头巷尾播放着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

受此冲击,杨守德的坠子书、大鼓书、山东快书的说唱黯然失色,再也吸引不住观众了。演出活动越来越少,最后整个人闲了下来。这段时间,他静静地思考三个问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如何和市场经济接轨?

“我要与时俱进,联系了一家音像出版社,录制了自己的坠子书作品《恶媳妇》,由于贴近生活,语言诙谐,情节曲折,发行量突破5000盒。”杨守德介绍说。

杨守德又主动联系上交警队、司法局等单位,用快板和坠子书的形式做普法宣传,由于喜闻乐见,赢得了老百姓的欢迎。这期间,他还多次配合县计生部门下乡开展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少生快富、优生优育,社会效果非常好。

民间说唱盼传承

说起演出获奖,杨守德搬出一叠证书,里面有1992年他在省普法宣传大赛中所参演的快板书《收水费》获三等奖、1996年他在市曲艺调研中所演的快书《老财迷失算》获演出一等奖;1997年在市文明办组织的精神文明曲艺大赛中,他所演出的坠子书《路多长情多长》荣获演出一等奖……

“由于民间说唱不挣钱,我三个女儿没有一个肯唱坠子书的,也没有他人愿意拜师学艺。我有一肚子精彩唱段,可能要带进棺材里了。”杨守德满是遗憾地说。

现如今,杨守德虽然年近古稀,但不肯放弃说唱艺术,仍在宁陵城乡说书、唱书,和喜爱坠子书的老人同乐。每年的夏日文化广场演出,还有梨花节时举办的农民艺术节展演,他都会在舞台上尽情地唱上几段。2012年,宁陵民间艺人殷保平找到他,将他的30多个唱段整理成文,出版了一本《曲艺集锦》,便于流传和珍藏。

“我打算开办一个夏日公益书场,坠子书、大鼓书等节目轮流上演,让大家都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民间说唱艺术,更好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采访结束时,杨守德老人坦露了心迹,“改革开放后,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但人们渴求更多的,还是精神营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杨守德的演出一场接一场,十分红火。现如今,他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为传承民间传统艺术呕心沥血。一把弦子,将伴他一生时光;说唱弹奏,他讴歌的是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