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2岁自刎乌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像一颗带着焰火的流星划过天际,绚丽,让人眩目、赞美;短促,令人怅惘、扼腕。
项羽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
少年项羽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同样见到秦始皇赫赫扬扬的场面,刘邦的反应是:“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但项羽的反应是:“彼可取而代也。”一个是仰慕,一个是藐视,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项羽高大威武,力大无比。“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据有人研究,项羽有1.90米,在那个年代极为罕见。史传纣王帝辛“力能扛鼎”。秦武王嬴荡好与人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气绝而亡。所以项羽在人们眼里是一个狠角色“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
项羽是所向披靡的军事领袖。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激发将士的战斗力。“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苏角,虏王离。”司马迁用这种短促的句子表现了项羽带领的楚军大破秦军势如破竹,噼里啪啦,干巴脆。
司马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楚军与诸侯军在与秦军作战的表现:“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诸侯军本来是参加巨鹿大战的,但都不敢与秦兵交战。楚军一到,大家都变成了看客,被楚军的声势所震慑,大气不敢喘。
所向披靡的军事领袖
等破秦军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不战而屈人之兵,威慑力可见一斑。
章邯是秦军主帅,战无不胜,已经打败陈胜,但面对项羽,想想头皮发麻。所以,章邯派人见项羽,想与项羽结盟(投降)。项羽因为补给出现了问题,就答应了与章邯结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言赵高是掩饰自己的恐惧。章邯20万兵不战而降,至此秦主力全灭。司马迁为项羽作“本纪”主要是因为他在推翻秦朝这一历史大事件中的作用。
但这之后项羽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担心秦军投降的士兵不好管理,只留了章邯等三个将领,“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司马迁再怎么欣赏、怎么同情项羽也不能容忍这么残暴的行为!在“传赞”里斥责道: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直指项羽之“残暴”。“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说到做到。
悲情英雄慷慨谢幕
秦灭后,项羽*死秦王子婴,自称西楚霸王,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楚汉之争。初期项羽不改威猛之势,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但弃将韩信投奔刘邦后,大展军事天赋,统一了北方,挥师南下,加入到围剿项羽的集团。
楚汉之争的几场政治斗争“鸿门宴”“鸿沟之约”显示了项羽的幼稚与愚蠢。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发生在天下未定时,当时刘邦十万人、项羽四十万人,力量悬殊。项羽得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非常恼怒,要发兵歼灭“沛公军”。有叛徒通风报信,刘邦上门“赔礼道歉”。鸿门宴上险象环生:项羽的谋士范增安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叛徒项伯也起舞护着刘邦;樊哙赶来“怒发冲冠”,怒斥项羽;刘邦尿遁而逃。项羽失掉了绝佳的改写历史的机会。
“鸿沟之约”时刘邦已在军事上取得了优势,项羽掳掠了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以放回家眷为条件与项羽立约:
“ 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之后项羽天真的以为可以安享太平了,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鸿沟之约,向项羽发起进攻。项羽仓促应战,几场恶战之后,楚兵节节败退,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张良奏响“四面楚歌”。一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人生进入倒计时!
司马迁不无深情地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摩写了失败英雄的穷途末路,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先看项羽的处境:“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极简的笔触写出项羽已是瓮中之鳖。但击垮项羽的最后一锤是“四面楚歌”。夜晚,十面埋伏的汉军里响起来幽怨的楚歌。本就头脑简单的项羽怎么可能知道刘邦布下的攻心术呢?他的第一反应是汉兵已经占领了楚地,自己真的气数已尽。于是他乱了心智,喝得大醉,悲歌慷慨: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