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长沙:因长沙星而得名,长沙由此别称为星城,另一说长沙得名于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绵长的沙洲”之意,《路史》记载曰“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长沙”得名说法很多,目前比较通行的是古三苗语译音之说,意思是“祭祀的地方”,其他“长沙星”之说、“沙洲”说、“万里沙祠”说等都被考证推翻。
望城:1951年设县时以县城“望城坡”命名。望城坡,顾名思义,可以望见长沙城的坡地。
浏阳:以县治在浏水之北得名,而这条浏水,后世也转名为浏阳河了。
宁乡:唐贞观元年(627年)以“乡土安宁”之意置宁乡县。
株洲
株洲:城市名押u韵,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洲,株洲即出产槠木的岸洲,株是由槠字演变而来。株洲:原名“槠洲”,以湘江中多种植槠树的沙洲命名。
醴陵:东汉初置县,隋废,唐初复置,《名胜志》称:“县北有陵(姜岭),陵下有井,涌泉如醴(甜酒),因以名县” 。
攸县: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
茶陵:古代炎陵县(酃县)是茶陵县的一部分,有炎帝葬于茶乡之尾传说,因而得名。
炎陵:1994年酃县改名,以境内炎帝陵得名。
娄底
娄底:因相传是天上28个星宿中的“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明。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出“神童”杉山人贺德英。以天象娄星、氐星交相辉映而得名“娄氐”,后世转为“娄底”。
双峰:1951年析自湘乡县,以县境内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而得名。
新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取“新近归化”之意。
冷水江:市区处冷水江畔,故名。
涟源:市境有涟水源头,故名
湘潭
湘潭:以昭山下湘江中传说中的深潭——昭潭得名。“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
湘乡:公元前3年,西汉哀帝将涟水流域赐长沙王之子刘昌,封湘乡侯,“湘乡”开始作为侯国地名问世。东汉建武初年,始置湘乡县。
韶山:以境内韶峰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