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南武冈叫市,武冈为什么是首都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1:08:11

益阳

益阳:秦代资江下游称益水,以县治在益水之北得名。益阳之得名,据东汉时应劭说:“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清人周树荣有“益阳赋”云:“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看来,经流益阳之大江资水,古或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称益阳。有趣的是,益阳的名字,几千年来无论辖地怎么变异频繁,它一直没有改易过名称,这在我国地名中是比较少见的。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阳邓石桥、舞岭、莲子塘、灰山港一带,均有密集的聚居群体。

南县: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长江南岸湖北石首县属藕池江堤溃决,大量泥沙淤积。在藕池口以南大片湖面形成长宽五六十里的淤洲,附近居民称之为 “南洲”。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清政府批准,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在乌嘴正式成立。两年后厅址迁至九都新署。1912年,南洲直隶厅改称南洲县,次年改南县相沿至今。

桃江:1952年自益阳县析置桃江县,以境内桃花江得名。

安化: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平定“梅山蛮”,自益阳县析置安化县,取“民安德化”之义命县。

沅江:以沅江在县境内汇入洞庭湖得名。

张家界

张家界:因境内名胜张家界得名。张家界市地处湘西北边陲,澧水之源,武陵山脉横亘其中。据民间传说,张家界早先叫青岩山,青岩山上也没有姓张的人家。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功臣,留侯张良想到淮阴侯韩信死前讲的那句话:\\\"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便想效法当年越国范蠡,隐匿江湖,而青岩山就是张良隐匿的地方。此后,人们便把青岩山叫做\\\"张家界\\\"。

慈利: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取“土俗淳慈,产物得利”之义。

桑植: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雍正七年(1729年)设桑植县沿袭至今,县名以县境内遍植桑树得名。

为什么湖南武冈叫市,武冈为什么是首都(9)

吉首市

吉首:1953年所里定为湘西苗族自治区首府驻地,并按苗语更名吉首,意思为“凤凰飞来的地方”。

泸溪:唐武德二年(619年),梁将董珍分沅陵县建卢溪县,因武水出口一段名卢水及水北有卢山而得名。

凤凰:因县城外有山形如凤凰而得名。

花垣:1952年由永绥县更名花垣县,以县治花垣得名。花垣,原为明朝保靖宣慰司彭氏宴游的花园,后筑城垣,年久惯称花垣而定名。

保靖: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七年(1729年)取“保持地方安定”之意建立保靖县,相沿至今。

古丈:清道光二年(1822年)置古丈坪厅,民国改为古丈县至今。“古丈”一名的由来,《古丈坪厅志》有如下记载:“译其命名之意,古则居今追昔之辞,丈则两军对敌之号……”,说明是来自当地少数民族语言。

永顺: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设府,以“永世归顺”之意置永顺县至今。

龙山:建县于清雍正七年(1792年),因是“辰旗”之地,辰属龙,吉祥的象征,加之境内峰峦起伏,故名龙山县。

郴州

郴州:秦置县,“郴”字为篆书“林”与“邑”二字组合,意思为“林中之城”。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资兴: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析郴县置资兴县;取“资源丰富、兴旺发达”之意。

桂阳:以县境位于桂岭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阳县已经发生地域转移。

宜章:因境内有大章、小章2水,故称义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名宜章,沿用至今。

永兴:宋熙宁六年(1073年)以“永世兴旺”之意定名永兴县,沿袭至今。 @百万花木绿城 老头子快来

嘉禾: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敖耕,以其地为禾仓,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置县后,因名嘉禾。

临武:战国时为楚国军事驻地临邑。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临武县。

汝城: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县。

桂东: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自桂阳县(今汝城县等地)东部置县,因而得名。

安仁:安仁县宋乾德三年(965年)建县,县名取“安抚仁义”之意。

永州

永州:以潇湘二水汇流,以“二水”合为“永”字,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永州。永州--零陵地名的由来 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

祁阳:三国吴时始置县,以县治位于祁山之南得名。

东安:也是在镇压当地“蛮夷”后以“东部安宁”之意命名。

双牌:1969年12月,撤销潇水林区管理局,建立双牌县,以境内双牌水库得名。双牌,古名“泷(shang)泊”转音。

道县:唐贞观八年(634年)改营道县为道州。道,史载“有蛮夷曰道”。

江永: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境内永明岭定县名为永明县。1955年改江永县。

宁远:宋乾德二年(964),以“远方安宁”之意改延熹县为宁远县,沿袭至今。

蓝山:唐天宝初以县城“踞万山间”,“四时苍碧如蓝”,遂改名为蓝山。

新田: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析宁远县置县,其时境设军屯新田营,故名新田。

江华: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冯乘县置江华县,以治所设“阳华岩之江南”而名。

怀化

怀化: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砦,1942年设县。

中方:1997年设县,以县治中方镇得名。中方如何得名?不详。

沅陵: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以沅江及周边的高地(陵)命名(此说有争论)。

辰溪: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名为辰溪县至今,以辰水流经得名。

溆浦:唐武德五年(622年)析辰溪县置县至今。县名取溆水之滨意。

会同:宋崇宁元年(1102年)置三江县,二年(1103年)以三江汇合同流改名会同县。

麻阳: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于麻口麻水(今麻阳河)以北置麻阳戍,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沿用该名至今。

新晃:清置晃州直隶厅,以晃山得名。1913年改晃县。1956年由晃县及芷江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立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清乾隆元年(1736年),置芷江县。以“澧有兰兮沅有芷”典故得名。

靖州:宋崇宁二年当地土司纳贡,改称靖州。靖,地域安定之意。

通道:周以前属荆州西南隅要腹之地,因名通道。

洪江:因沅江自贵州入湖南境内先后纳了清水江、渠水、舞水和巫水,江面至此宽阔,气势宏大,故于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改称洪江,设洪江砦。清末设洪江镇。民国初期设洪江市。

为什么湖南武冈叫市,武冈为什么是首都(10)

岳阳

岳阳的由来:以县治位于天岳山(幕阜山)之南得名,当年设置的岳阳县在今天汨罗市、平江县一带,而今天岳阳市区一带为巴陵县,后世地名发生转移。关于“岳阳”名称的由来,有颜延之诗句说、幕阜山南说、巴丘山南说、“南门日阳”说四种说法。后两种说法依据不足,前两种说法虽与岳阳行政区划由来相关,但结论又有些偏颇。岳阳作为地名,是由于颜延之诗的影响和岳州辖区内曾在幕阜山之南建过岳阳县、岳阳郡,然后南名北移,约定俗成。至于最终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主要是由于积淀深厚的岳阳文化的巨大影响所致。

华容:古华容县县治在今天湖北省监利县境内,是春秋时的容邑,以“华丽的容城”得名,后世复设华容县,只有南半部了。

湘阴: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析罗、益阳、湘西三县地置县于湘水之阴,故名湘阴。

平江:原以境内昌江命名昌江县,五代时为避皇帝名讳改名为“平江县”。

汨罗:1966年析湘阴县置县,以境内汨罗江命名。

临湘:北宋淳化五年(994年)置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以“濒临湘地”改名临湘县。

邵阳

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邵阳一名源于邵东的昭阳候国,昭阳一名因为一个名叫召公的人,今天邵东的桐江也就是邵水河的上游是古时候的昭水河,后来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改昭为邵,公元590年,邵阳县城从邵东搬到今天的邵阳市区,民国前一直只是个县,民国时期把府名改为县,县改为地区名,邵阳县成为邵阳地区(可能有误)后废宝庆县,重新改成邵阳县,邵阳地区不变,就这样邵阳从一个县变成了一个市。

邵东:1952年分拆邵阳县东部置县。

新邵: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武冈:以境内有武冈山命名。

隆回:1947年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肓众生。

洞口: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距县城4公里处有2个大石洞,320国道由此穿过,洞上奇石林立,洞右悬崖陡壁,有一深水潭,名曰洞口塘,县因此而定名

城步:以原县治“城步寨”命名。

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

绥宁: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遭土著强烈反对,朝廷数次派兵镇压以后,崇宁二年(1103)寓“绥之以宁”之意而更名绥宁县,沿用至今。

宝庆(1225年-1227年)是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号。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昀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民国改为邵阳,是一座历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距今已有2500余年了,所以有“千年宝庆”的美誉。

邵阳各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邵阳各县市区的名称,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名出有因,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记其物,志其位,描其形,寄其意,无不与邵阳各地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民俗、风物等密切相关。 邵阳县及邵阳市。邵阳,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置昭陵县,县城在今邵阳市大祥区。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封昭阳侯于昭陵县东,属零陵郡(治泉陵,今零陵县北)。昭阳侯城在今邵东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王莽篡汉,侯国除。东汉初于昭阳侯地置昭阳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昭陵县改邵陵县,昭阳县改邵阳县(以县治位于昭水——邵水之北),邵阳之名由此而得。民国26年(1937),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1951年冬,邵阳县治迁塘渡口。1955 年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68 年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 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中共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1986 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宝庆府。南宋宝庆元年(1225),理宗赵晌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1922)直隶于省。民国17年(1928),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武冈县。相传,宋朝宣和年间,吕洞宾路过此地,见山城武冈物产丰富,风景秀美,在沿途的石壁上写下“止戈”两个大字,“止戈”两宇相合,就是一个“武”字,联想起周围起伏的山岗,就是“武冈”的内涵。又郦道元《水经注》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后汉伐五溪蛮(又称武陵蛮——笔者注),蛮保此冈,故名武冈”。但这些只是传说,武冈名称是因山得名。在武冈县北五里,有一座山叫武冈山,东汉以前,武冈山叫都梁山,武冈也一直称为都梁。西汉文、景帝年间(公元前179-141),置武冈县(于今市郊七里桥),属长沙郡,为“武冈”之始。后置都梁侯国。明代两代为府、州。1913年9月废州为县。1994年2月18日撤县设市。

新宁县。新宁县自西汉建立夫彝侯国起,四易县名:夫彝,汉夫彝侯国、夫彝县名。为何称夫彝:《新宁县乡土志》云:境内金城山上脉有芙蓉岭,因“芙蓉”与“夫彝”古时音近,水以山名,故有夫彝水,国以水名,故有夫彝候国之称。扶县,东晋时县名。安帝元兴元年(402),桓温号,为避其父桓彝夫讳,去彝,夫无实义,不可单独为县名,故改称扶县。扶阳,南北朝梁代县名。清康熙《新宁县志》云:“邑东金城山其峰似手状,如手之扶阳,曰扶阳也。”又清光绪《新宁县志》云:“因地今其下十余里有扶阳山,又东城外号扶阳乡,皆梁城之佐证。”由此可见,扶阳县是因山而名。新宁,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朝廷平定当地“蛮夷”以“新近安宁”之意置新宁县(以金城村为治)。意即起事平定之后,不可不有新的“安宁”。

城步县。隋大业十三年(617),肖铣据邵阳置建州,设武攸县,治今城步儒林镇,为置县之始。唐武德四年,李渊平肖铣,更武攸为武冈县,仍治今儒林镇,隶南梁州。贞观十年,改南梁州为邵州,今城步大部分地方为邵州武冈县地,县南境则分别为“西原蛮”地和“桂州蛮”地。宋初移武冈县治于今武冈市城关镇,撤白沙寨(今城步威溪白沙村),于原治(今儒林镇)置城步寨,始用“城步”之名。清同治《城步县志》载:“城步在宋即有城步寨。步者水陆凑会之名,城者言有故城也。”

绥宁县。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始建莳竹县,隶邵州。遭土著强烈反对,六年改隶诚州。期间,朝廷数次派兵镇压。哲宗元佑二年(1087),因峒蛮首领率众起事,迫使朝廷撤销莳竹县。宋崇宁二年(1103),朝廷派军队对飞山蛮实行剿抚并用,恢复莳竹县,当年改为绥宁县,寓“绥之以宁”安抚太平之意。

隆回县。1947年8月,析邵阳、武冈、新化三县置县,隆回,即龙回之意。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灵秀钟聚,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育众生。早在隆回设县之前,明洪武时置隆回巡检司,民国时期设邵阳县隆回乡(今司门前镇),设县时即以“隆回”命名。

邵东县。1952年2月,从原邵阳县析出,析邵阳县境东置邵东县,邵东县以位于邵阳市东和邵水之东而得名。

新邵县。1952年,析置新化、邵阳二县部分地区设县,以二县首字命名。

洞口县。1952年,自武冈县析置。出县城沿平溪江西行4公里,江水斩断雪峰山东去,两岸险峰对峙,形成峡谷。相传峡谷为悬崖覆盖,江水穿洞而去,至此形成深潭,名曰“洞口潭”,后演变为“洞口塘”,洞口之名源于此。

双清区。国务院于1997年8月29日批复:撤销邵阳市东区、西区、郊区,调整设立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邵阳市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以资江、邵水为界,调整设立。双清区位于邵水以东,资江以南,是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双清区,由原东区主体及郊区的6个乡组成,因宝庆十二景之“双清览胜”点缀其间而得名。

大祥区。大祥区位于邵水以西,资江以南。1997年10月,邵阳市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大祥区,由原西区主体和郊区的6个乡组成。大祥区城区中心地段。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