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地方习俗,女儿上轿后动身的时候,娘家人要用一盆染成红色的水,向花轿方向泼出去。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这句话原来的寓意是对出嫁女儿的一种祝福,即娘家把女儿嫁出去后,就像泼出去的水,也希望不再回到娘家。旧时,嫁出去的女儿回到娘家,表明婚姻非常不幸。旧时农村,只有那些被丈夫“休妻”或者与丈夫“和离”的女人,才会回到娘家,再另行嫁人。后来,这句话在民间发生了演变,意思也就变了,变成了女儿出嫁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能干涉娘家的事务,也不能跟兄弟来分家产等。
以上的一些习俗,有的地方只有一种,有的地方则几种掺和在一起。而有的地方,表面上说,背女儿出嫁是为了女儿“贵气”,而私下里都心知肚明,是为了不让女儿带走兄弟的家运。
男方家的说法
对这种婚嫁习俗,男方家又有不同的说法。过去,一些农村接亲时,也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新郎上门去接亲,但新娘由娘家兄弟背出门。另一种是新郎不上门去接,而是窝在家里,听舅舅、叔伯上教育课,接亲的任务就交给兄弟了,当新郎到了大门口时,才把新娘接进屋。同样,新娘出门时,也是由娘家兄弟背出门。
那么兄弟背新娘出门,男方这边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农村有一句俗语:“娘家人离别爹娘,足不沾地;陡发富贵,称心如意”。这句俗语就代表了男的看法。男方家认为,这样做,媳妇进门以后,家里会变得富贵,而且生活还会过得称心如意。
实际上,本文要解说的“大兄弟背,小舅子送,接过门的媳妇才有”这句俗语,从语句的口气来看,就是代表男方说出来的话。“媳妇才有”,指的就是“富贵”,媳妇带来了富贵,家里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称心如意。
不过,男方这边接新娘进门的时候,同样也有一些有趣的习俗。
比如,新娘进入堂屋门前,先要跨过烧着旺火的火盆。这种仪式,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烧掉路上遇到的不洁东西。实际上,民间还有不同的说法,人们认为,这是为了除去新娘从娘家带来的“气息”,是什么样的气息呢?一般不会明说,留下让人联想的空间。
还有一种习俗,与新娘从娘家出门时的做法是有关联的,那就是踩格筛。上面已经说过,新娘从娘家出门时,要在堂屋门槛的内侧放一个格筛。地方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一种做法是,新娘进门时,要用一只脚踩入格筛内,称踏格筛。其中的民俗说法是,一是用来测试新娘将来先生男孩还是女孩,通常的说法是,男左女右,即用左脚踏进去,就可能先生男孩,而右脚先踏进去,则先生女孩。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了,不足为信。二是指从糠箩里(娘家)出来,进入了米箩里(婆家),到了婆家以后,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另一种做法是,新娘进门时,不能踩入格筛内,而是要跨过去,俗称跳格筛。其中的民俗说法,人们认为。格筛是用来筛米的,是格子眼的,跳过格筛,寓意是希望新娘进门后能够勤俭持家,进财聚财,做好内当家,不让家财漏掉。
三、兄弟如何背新娘出门呢?过去,新娘出嫁那天,背新娘出门有一整套的程序。通常来说,分为两个阶段。
从新娘的闺房背到堂屋内,进行新娘向娘家的祖宗告别仪式。这一阶段,新娘可以站在地上,敬祖宗比任何说法都重要,不站在地上又如何向祖宗告别呢?
新娘向祖宗告别后,走到堂屋门前,但是不能过门槛,直接从门槛内爬上兄弟的背上,兄弟背着新娘就往外走,直到送上花轿,或者背出规定的地方,在此过程中,不能让新娘的足沾地。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习俗上有差异,新娘在出门的头天晚上,由家族举办隆重的辞别祖宗的仪式,出门时就不再另外举办辞别祖宗的仪式了。这样,兄弟直接从闺房背着新娘往外走,中途不停留,也不能让新娘足沾地。
现在农村兄弟背新娘时,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了。一般省略了从闺房到堂屋这一段,而是从堂屋门口(现在新式建筑没有门槛)背起新娘上车。有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前,接亲的车就停在家门口,也就是象征性地背一下。一是为了尊重这种传统习俗,二也是为了表示兄弟姐妹之情。
四、亲兄弟要去送亲?在农村,送出嫁女的人,又称为送亲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送亲客的大多是女的。从传统送亲的队伍来说,确实是女的占大多数。
按照地方的习俗,年纪大的兄弟背妹妹出门,年纪小的兄弟送姐姐到男方家。嫂子、婶婶及妹妹去送,在过去农村人眼里,也就是为了热闹,而弟弟才是送亲客中的主角。弟弟送亲才能让出嫁的姐姐既显得“贵气”,又能让她日后的日子过得好。农村有一句语说:“接亲要老,送亲要小”,这里的“老”,是指办事老成的人,这里的“小”,指的就是新娘的弟弟,新郎的“小舅子”。过去,人们家很看重这一点。
当然,这也要看家里兄弟的多少,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兄长,或弟弟,那么背新娘出门和送新娘到新郎家,不管是兄长还是弟弟(在弟弟有力气背得动的情况下),都是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