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鹦鹉分类图片大全,十种稀有牡丹鹦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2:39:41


面类小鹦则是由“桃脸情侣鹦鹉”演化及变异而来,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通过不断变异和淘汰,目前已形成17个羽色品系,18种不同基因形成的品系,和6种不同的遗传方式,而通过这18种不同基因品系的不同羽色变化,再利用各种遗传方式和其它已形成的羽色品系进行繁育,现在的面类小鹦,已不能简单的用什么品系来说明,而是用羽色 复合叠加基因的方式,来称谓单只面类小鹦。比如国内比较常见的绿桃,黄桃、绿金顶、蓝银顶、紫罗兰、花桃等称谓,以及紫罗兰闪光、蓝松石闪光派特、绿松石澳桂闪光派特等,甚至于比较稀少的白小鹦、白闪、薰衣草(淡化紫罗兰白头美桂闪光)、伊莎贝尔(淡化紫罗兰白头澳桂闪光)等等……。

面类小鹦从羽色上来划分,共计有17个品系,分别为

1. 荷兰蓝(Dutch Blue)

2. 白面蓝(White Face Blue)

3. 海水绿(Seagreen)

4. 橙面(Orange-Face)

5. 淡棕(Fallow)

6. 美国黄(American Yellow)

7. 日本黄(Japanese Yellow)

8. 澳洲杂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 美国肉桂(American Cinnamon)

10. 澳洲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 美国银(American Silver)

12. 橙面黄身(Lutino)

13. 草蛉绿 (Lacewing)

14. 美国紫罗兰(American Violet)

15. 丹麦紫罗兰(Danish Violet)

16. 翡翠系 (Jade)

17. 橄榄系 (olive)

按基因划分的18个品系分别是;

1;原始基因(Primitive)

2;黄化基因(Lutino)

3;深色基因(Dark)

4;淡绿基因(Aqua blue)parblue

5;浅蓝基因(Turquoise blue)parblue

6;橙面基因(Orange face)

7;紫罗兰基因(Violet)

8;闪光基因(Opaline)

9;美国肉桂基因(Cinnamon)

10;澳洲肉桂基因(Pallid)

11;淡化基因(Dilute)

12;边化基因(Marbled/Edged dilute)

13;显性派特基因(Dominant pied)

14;隐性派特基因(Recessive pied)

15;华乐基因(Bronze fallow)

16;浅色华乐基因(Pale fallow)

17;浅灰头基因(pale-headed)

18;长羽种基因(Lone feathering)

按遗传方式划分为6类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3;半显性/不完全显性(Autosomal Incomplete dominant)

4;性连遗传-隐性(sex-linked Recessive)

5; 多等位基因遗传(Multi alleles)

6;共(等)显性基因遗传(Co-dominant)

面类小鹦部分附图

牡丹鹦鹉分类图片大全,十种稀有牡丹鹦鹉(5)

牡丹鹦鹉分类图片大全,十种稀有牡丹鹦鹉(6)

牡丹鹦鹉分类图片大全,十种稀有牡丹鹦鹉(7)

牡丹鹦鹉分类图片大全,十种稀有牡丹鹦鹉(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