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日本研究员、71岁的吉野彰因锂电池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在随后的发布会上表示“好奇是研究锂电池的最大驱动力”。至此,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增至27位。21世纪以来日本诺奖得主已有19人,获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人数最多。21世纪初日本曾制定50年拿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
获奖名单
【物理学奖,8人】
2002小柴昌俊(76岁)
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
领导证实了太阳电子中微子与理论预言的差值,1987年(61岁)在神冈地下实验室第一次截获由超新星(SN1987A)爆炸所释放的中微子,打开了天体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中微子窗口。
2008小林诚(64岁)、益川敏英(68岁)
名古屋大学博士(72/67)毕业,京都大学理学院助教
1973年,小林诚(29岁)和师兄益川敏英(33岁)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认为宇宙中正反粒子的“对称性破缺”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他们还预言存在6种夸克。
到1995年,6种夸克都被发现。2001年,日本和美国科学家确认了“小林-益川理论”。从而成为基本粒子物理学的一种基础标准理论。
南部阳一郎(87岁、美籍)
1952年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后赴美普林斯顿研究院,1956年起任教芝加哥大学,1970年加入美籍。因60年代对对称性破缺的早期研究获奖。
2014 赤崎勇(85岁)、天野浩(54岁)
名古屋大学教授、博士
1989年,师徒两人(60岁、29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氮化镓的PN结,为制造蓝光LED奠定基础(此前只有红色和绿色LED)。
中村修二(60岁、美籍)
日亚化学研究员,德岛大学电气工程硕士
1991年获得氮化镓成长关键技术(37岁);1993年,实现蓝色LED商品化。红、绿、蓝混合进而可以得到白光,“照亮了21世纪”。2000年后辞职赴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加入美籍。
2015 梶田隆章(56岁)
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
1998年(39岁)在神冈地下实验室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化学奖,7人】
2000 白川英树(64岁)
东京工业大学助教
1977年(41岁)首次合成出导电的聚乙炔薄膜,此后在筑波大学继续研究发展导电性高分子材料
2001 野依良治(63岁)
京都大学博士毕业,名古屋大学教授
1980年(42岁)对手性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大幅提高合成催化效率
2002 田中耕一(43岁)
京都岛津制作所分析测量事业部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东北大学电气工学本科毕业
1985年(26岁)发明用激光轰击,使生物大分子分离,便于质谱分析的方法
2008 下村脩(80岁)
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博士后
1961年(33岁)博士后期间发现绿色萤光蛋白(GFP),后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2010 铃木章(80岁)
北海道大学工学部应用化学科教授
1979年(49岁)发现铃木偶联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用途很广
根岸英一(75岁)
美国雪城大学助教(东京大学本科,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普渡大学教授
1976年至1978年(41~43岁)发现根岸耦合反应,这些化学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制造复杂有机分子可能性
2019 吉野彰(71岁)
旭化成研究员
1985年(37岁)实现锂电池石墨负极。没有锂电池,也就没有现在的手机、电动车、移动互联网。
【生理学或医学奖,4人】
2012 山中伸弥(50岁)
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教授(大阪市立大学医学博士)
2007年(45岁),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因为免除了使用人体胚胎提取干细胞的伦理道德制约
2015 大村智(80岁)
北里大学教授(东京大学药学博士、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博士)
1975年(40岁)与默沙东研究所合作发明低毒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在微生物代谢、生物合成、基因分析、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等诸多领域也有卓越贡献。
1983年后,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用于在非洲和拉美彻底防治盘尾丝虫病(河盲症)取得了巨大成功,将几千万人从失明的危险中挽救出来。
因此大村智与伊维菌素研究者美国默沙东研究所威廉·坎贝尔、青蒿素发现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共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2016 大隅良典(71岁)
东京大学副教授
从1988年后研究细胞自噬机制,在1992年(47岁),找到了15种和自噬有关的基因。1996年后任日本国家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大隅的工作被认为是现代自噬研究的基础,与衰老、帕金森、肿瘤、肌肉病变及神经退化性疾病等密切相关。
2018 本庶佑(76岁)
京都大学教授
1992年(50岁)发现“PD-1阻断”机制,对不同类型的癌症抑制疗效显著。截至目前,共有5款不同的PD-1抑制剂在中国获批上市。在全球获批的适应症已经接近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