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临港未来2025规划,临港地铁2030规划图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31 13:44:48

构建集约化、开放性、功能型的

货运服务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建立与产业发展和城市需求相匹配的货运架构体系。

建立层次网络清晰的主要、次要和重车货运通道,实现客货运通道的有效分离。基本形成支撑15分钟生活圈的城市配送末端配套设施。

到2035年,全面建成集约高效、开放自由、功能完备的货运服务体系。

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形成商贸物流制度创新最佳实践区。货物平均通关时间不超过5分钟,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20%。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2.构建架构清晰的道路货运体系。

推进客运通道与货运通道的有效分离,依托临港新片区骨干路网,与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构建主要货运通道、次要货运通道和重车货运通道等多层次货运通道。

13.构建现代集约的城市配送体系。

推进完善“公共/专业配送中心 末端配送网络”的两级城市配送体系,打造支撑15分钟生活圈的智能末端配套设施。

14.发展直达高效的内河货运体系。

加快建设集约化内河公共示范港区,推动芦潮港内河港区规划功能转型。推进集装箱江河海直达运输发展,优化运输方案,探索黄浦江上游经临港新片区内河航段直达洋山港特定航线、长江至临港新片区沿岸江海直达特定航线开通可行性及配套管理措施。

15.发展特殊功能集聚的航运服务体系。

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重要载体作用,加强功能培育,拓展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船舶管理、船舶检验、海事教育培训等航运产业链集群,广泛吸引国际知名航运公司和各类海事服务机构落户临港新片区。

浦东临港未来2025规划,临港地铁2030规划图(5)

构建低碳型、低能耗、低污染的

绿色交通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

新增公交车辆100%清洁能源化,推广1500辆氢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港口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大交通领域防污染治理力度。

到2035年,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以上。

广泛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全面示范清洁能源汽车。在新能源制氢、储氢、供氢等领域形成行业标杆。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6.打造低碳型的交通能源结构。

培育氢能产业,加强储氢、制氢、加氢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绿色制氢产业,布局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加氢设施、充电设施等网络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共享。

17.优化低能耗的交通运输结构。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做好与枢纽、停车场、旅游集散点等活动场所的衔接,在轨道交通站点、绿地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先行试点投放共享单车,规范共享单车管理。鼓励氢能源在公共交通、货物运输、养护作业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清洁能源汽车全面示范。

18.实施低污染的交通环境治理。

实施更加严格的车、船排放标准,进入新片区的营运货车应用推广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远程在线监控,强化尾气排放监管。

浦东临港未来2025规划,临港地铁2030规划图(6)

构建高感、高效、高质、高能的

智慧交通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建成区公交站点智能化率100%,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不少于80公里。

建成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建成智慧工地、智慧养护等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智慧交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智能网联汽车等智慧交通相关产业规模达千亿级。

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域的交通智能感知体系,建成覆盖规划、建设、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底座。

形成面向未来的智慧交通应用新生态。智慧交通相关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19.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交通新设施。

推动智能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综合杆、综合箱、综合管网等应用。推进高精定位、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慧道路、智慧港口等场景应用。完善5G基站、高精度时空定位等设施建设,打造泛在高效的新一代交通通信网络。

20.建设精细化、协同化、科学化的管理新平台。

建立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池,加速汇聚交通、交警等城市交通运行数据资源,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交互。打造交通数字孪生底座,实现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构建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建设管理、智慧养护、运输管理等子系统,逐步实现融合交通、交警的城市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决策、指挥一体化。

21.打造个性化、便捷化、综合化的服务新场景。

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全域开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在公共交通、货物运输、作业养护等场景中的示范应用和运营,逐步实现商业化运营。打造智慧物流系统,鼓励研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探索无人配送试点。

22.打造集群型、功能型、创新型的产业新动能。

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构建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引领区”,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高性能新能源智能汽车车型研发,推动安全监管下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据跨境流通试点,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世界级航空产业集群,依托大飞机产业园和大飞机创新谷,重点突破核心零部件、机载系统等“卡脖子”环节,构建集设计、研发、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浦东临港未来2025规划,临港地铁2030规划图(7)

打造改革创新、平安文明的

交通治理体系

01 预期成果

到2025年,产城融合区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交通管理协同,建立交通行业综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交通信用监管执法机制。

鼓励并支持成立未来交通发展研究机构。鼓励国际航运、航空等领域加强制度创新,推动绿色智慧新技术标准规范和升级,实现5项以上制度创新突破和新技术标准规范。

到2035年,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交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行政审批精简高效,政务服务全面优质,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有效。

全面营造文明交通治理环境,提升交通行业软实力。

02 实施内容及路径

23.推进综合交通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新片区交通事务协同机制,推进跨区域的交通、交警、城市执法等多部门管理融合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内公共交通服务行业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4.完善创新制度与标准规范。

加快国际航运制度创新,完善启运港退税政策,实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船舶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国际船舶检验逐步对外开放,推进航运领域保税燃料油制度突破。加快国际航空政策突破,探索换总运单集拼、出口和转运货物混拼以及快件和普通货物同仓存储、混合运作等新模式。

25.推进迅捷可靠的平安交通。

完善临港新片区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实战演练,推进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做好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交通安全组织、应急保障和评估机制。

26.鼓励国际合作和社会共治。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打造世界一流的交通企业。支持建设科技服务共性平台,构建交通相关产业孵化器。鼓励并支持在新片区成立未来交通发展研究机构,服务于临港新片区综合交通管理需求。

资料: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编辑:徐悦尔

浦东临港未来2025规划,临港地铁2030规划图(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