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
9月30日“古都先锋”文章中透露,高新区已召开高新区托管相关区县镇街退还移交暨合作共建会议。
曲江新区
同样在9月30日“古都先锋”文章中透露,曲江新区联合雁塔区政府召开剥离移交社会事务工作对接协调会。
由于,西安的“开发区造城”模式,开发区所占土地权属复杂,相关社会事务移交预计还将持续。
如雁塔区就与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等4个开发区有着联系,雁塔区也在确定“先易后难、权责清晰、整体移交、分批落实”工作思路后,研究制定承接移交事项清单,加快推进工作落实。
轻装上阵的开发区,下一步,该如何走?开发区模式自1981年在中国起航以来,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改革开放的任务,并大放光彩,成为城市化的加速器,其中西安可以说是将“开发区造城”模式利用极致的城市之一。
通过四十年的发展,开发区从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窗口功能,演变至如今即承担着孵化产业链条、带动区域发展的“引擎”作用,又承载教育、医疗、地产、商业等功能,等于为高速发展的“引擎”安上了车身。
这种变化在高速发展的开发区身上,呈现着如虎添翼的变化,一座座宜居宜业新城就这么自荒地而起。
但对更多开发区而言,原本一心发展经济的开发区越来越像行政区,辖区的所有社会事务都要管,难以集中精力干好主责主业。
因此,近些年来有关开发区的行政边界的讨论愈发强烈,与此同时的是,开发区大手笔的托管,在各地屡见不鲜。
以改革为己任的开发区,也到了再次承担改革重任的时候。
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
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2020年7月,国务院又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顶层设计定调后,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就此开启。
2020年4月,辽宁省发布《关于推进全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精简或剥离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2021年,贵州省发布《贵州省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创新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的若干措施》,宣布剥离不必要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具体的开发运营职能;2022年,河南省印发《关于加快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职能的通知》……
而西安,早在2016就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要“进一步理清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权责”;2017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各开发区“促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2022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理顺开发区管理机制,逐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等,作为西安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
随着今年5月西安市印发的《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给出明确的任务目标,并一条条一项项为开发区改革划上界限,西安开发区去行政化的脚步已然迈出。
如今,西安正以去行政化为导向,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职能配置,逐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明晰开发区和行政区责权利清单,让开发区发展回归本源、轻装上阵。
那么,轻装上阵的西安开发区,下一步该怎么走?
毫无疑问,瘦身强体的开发区将全身心的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要素高度聚集的平台,让开发区的职能精准、功能精准,为其释放压力、聚拢精力,将激发出其新的活力,使之迸发出更强的动力。
同时,剥离社会事务的开发区,也更容易将资金、资源、人才聚焦至主责主业上,全力以赴去抓招引、抓项目、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