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诗人几乎全是以自*结束生命:马雅可夫斯基、茨威塔耶娃、叶赛宁、勃洛克。
加缪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
一个人生下来就要经历世界上的各种磨砺,有人体会快乐,有人体会痛苦,自*的人觉得上天剥夺了他们选择生的权利,无法在夺取他们结束生命的选择,但自*并不容易,所以《樱桃的滋味》男主选择让别人来帮他。
想象一下,如果有个陌生人突然找到你要求你帮助他自*,你会怎么做?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樱桃的滋味》应该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伊朗影片之一。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作为民族电影与第三世界电影的典范,伊朗新电影以其独特的现实关照与人文情怀,走出了一条民族性与世界性、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创作道路。
故事大概是:一个中年男人开车寻找自*后能够为自己掩埋尸体的人,在遭到了士兵、学生的拒绝之后,终于遇到了一位路过的老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在一个夜晚,他事先躺好,等待着自己对自己的最终审判。
故事相对简单,没有太多的曲折,主要目的就是探讨人物内在精神和对死亡的哲学命题。
忧郁到自*大多与迷失有关片名叫做《樱桃的滋味》,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男主选择了一颗樱桃树作为自己的归宿,他在树下挖坑,并吞服大量安眠药,然后躺在坑里,第二天早晨如果有人叫他能够得到回答,就将自己救起,如果得不到回答,就将土埋上,然后帮助他的人还能够得到他的遗产20万里亚尔(伊朗货币单位)。
但是人们都拒绝了他,即使是掩埋尸首,依然成为人类不想触碰的行为,就算是给钱也不干,这或许是因为人性本就将“死亡”归咎成一种有罪的事件。自*是很重的罪,但不快乐也是很重的罪,它会伤害很多人。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快乐和悲伤而改变,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却是独一无二的,它决定了你的快乐和悲伤。
最后只有曾经试图自*的土耳其人巴格里为了挽救患白血病而无钱治病的孩子,接受了这份工作,但他还是劝导男主不要选择自*…
而这个劝男主不要自*的老人也有过自*的经历,这也就是片名的其二:1960年,巴格荷说他也想过自*,挑了棵樱桃树准备上吊。忽然他摸到了手边柔软的浆果,就顺势塞进了嘴里,樱桃的滋味甜美无比,他一口接一口的吃,完全忘掉了自*。后来太阳升起,绝美的景色让人心生向往。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生活,自然会有不同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