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曾在一封拜寿信中这样形容父亲习仲勋。
*说“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宝贵与高尚品质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赤子情怀”。
“我是农民的儿子”
习仲勋是一位“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并始终把自己视为劳动人民的一员。
土地革命时期,不到20岁的习仲勋就投身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习仲勋常常回顾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斗争中党和群众之间建立的鱼水之情和血肉联系,他说:“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南邑村习仲勋住过的院落。
关中大地是习仲勋参加革命的起点,也是他一生牵挂的地方。在关中的6年间,习仲勋始终奔走在三秦大地上,始终走在群众中间。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1942年的一份组织鉴定称赞他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
在南梁工作时期,习仲勋同志为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指导各县成立土地委员会。在分配土地时,他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沿,每天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有空就帮群众种地、推碾子,利用一切机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
李敦白曾回忆:“他走到哪里,好像每一个村庄都有认识的人。他碰到这个人说,你婆姨的病好了没有,碰到那个人说,你爸爸的腰疼好了没有。”
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能造福于民的人,群众就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在根据地习仲勋平时办公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群众,群众总是把仲勋同志看成最知心的朋友。
“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对农民这种朴素的情感一直铭记在*心里。
这是1973年上山下乡时期,*(左二)在陕西延川县。
在一篇文章中,*称自己是黄土地的儿子。
1969年,不满16岁的*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大队插队。在陕北做知青、当农民的2400多个日日夜夜,他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摸爬滚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并温暖着青年*的心。
*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发自内心牵挂他们;深知老百姓的苦,勇敢挑起沉甸甸的担子。
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是*与父亲两代共产党人不渝的初心。
“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
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来到父亲习仲勋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2021年9月14日,*在中共绥德地委旧址考察。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饱含深情。
1943年,习仲勋刚刚就任绥德地委*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要求,并保证自己和地委机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做到。为此,他要求各级干部不当“官”和“老爷”,而是走出“衙门”,深入乡村,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
在革命生涯的各个时期,习仲勋总是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担任中共绥德地委*时,他推动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南下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和儿童疾病治疗问题;担任国务院秘书长时,他深入河南长葛调查,解决了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挽救了很多挨饿群众的生命;担任广东省委*时,为解决当时的“偷渡外逃”难题,他深入基层了解实情,作出了“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正确结论,并第一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给广东“放权”,让广东“先行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经济特区的大幕从南粤大地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