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是能源生产的主力军。图为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大坝泄洪(魏建生 摄)
此外,水能发电是湿地能源利用的主体,在全社会的电能开发利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川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
湿地资源也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原料。如芦苇等植物中的纤维含量丰富,可用于造纸;苔草等蛋白质含量较高,可做饲料;半边莲、蒲公英等很多湿地植物具有药用价值;湿地泥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独特性质,在农业、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可做肥料、营养土、土壤改良剂、净化吸附材料等。
湿地系统中的沼生、水生植物,促进固体物质沉降,吸收有毒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图为杉叶藻(沈尤 摄)
而从湿地的全球贡献层面看,其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和碳汇功能等,也具有重要价值。湿地系统中的沼生、水生植物,在减缓水流的同时,促进固体物质沉降,吸收有毒物质,从而净化水质。如芦苇、香蒲、旱伞草、水竹等已成功用于处理污水,包括处理含有高浓度重金属如镉、银、镍等的污水。吸收了有毒物质的水生植物在其组织中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体高万倍以上,有毒物随水生植物的收割而离开水体,从而净化水体和土壤环境。
通过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湿地积水每年可向大气输送大量水分,在一定区域内保持稳定的空气湿度,降低气温,增加降水量,形成局部特殊的湿润小气候,使区域气候条件适合生物生长。
二滩水库由于巨大的落差,形成了壮观的瀑布(林东军 摄)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巨大,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匀的地区,通过天然和人工湿地的调节,储存来自降雨、河流过多的水量,从而避免发生洪水灾害,保证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称为碳汇。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在许多生态系统中,植物被降解,碳则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功能。湿地富集了大量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发挥着碳库的作用,是全球性碳汇。四川的若尔盖湿地是全国最大的泥炭分布区,共有泥炭地442个,泥炭地面积约50万公顷,泥炭储量约19亿吨(干重),是国家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之一。
►►►
湿地与人类
在美学和文化中得到升华
湿地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区域性生态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相伴而生,在四川大地上绽放绚丽华章。四川湿地文化丰富多彩,既有长期农耕文化的积淀,也有现代文明的衍生更替,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物。
在若尔盖湿地,枕黄河涛声,共水天一色,观日落牧归,看鸥翔鹤舞。在成都平原,昔日的天然湿地泽国,大都已演变成现今的稻田旱地,生产方式也从古蜀时期的渔业桑蚕转变为今天的农业生产和现代工业,不变的是那些润泽四方的湿地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湿地为人们增加科学认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窗口和舞台。图为若尔盖花湖(白桂斌 摄)
湿地也是富有时空变化与景观层次的自然景观。江河湖库塘沟渠,沼泽洼地潭滩溪,构成了点线面的完美组合,色彩随季节变化而丰富,动静皆入画。在这样优美的景色中,更有丰富、独特的湿地动植物满足了人们猎奇心理。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演化阶段,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也使得每块湿地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最典型的就是九寨沟和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