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桐做梦都想离开陕北,他做梦都想上大学,他热爱知识,并笃定只有知识可以改变现有的命运。
于是他带着一瓶二锅头和一条上好的香烟,去村里,求常支书去县里开会时,推荐推荐自己。
没想到,常支书受了贿,却没有替郑桐办事,他在县里的推荐会上,叼着个烟袋,一言不发。
郑桐伤心欲绝,他愤怒地抄起炕桌上的大海碗,要砸常贵,被蒋碧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拦了下来。
郑桐唯一的希望,就这么被老奸巨猾的常支书磨灭了,他不得不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能有什么办法呢?人总要学会咽下委屈,然后擦干眼泪只字不提地往前走。
郑桐流着泪对蒋碧云说:这日子,真没盼头,人就怕没有希望,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你不知道,我想上大学,做梦都想,可今天我去公社一问,连工农兵学员都出发了,当时我就觉得眼前一片黑暗,心里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
自从和上大学无缘后,郑桐也并没有放弃读书,他把所有闲暇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比以前更加投入、更加往我。他相信,总有一天,这些知识会用得到,总有一天,这些知识可以圆自己的大学梦。
正如鲁豫所说:一生很长,出发时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念和光亮,怎么支撑并照亮一生呢?
当知青们得知,县里开始招工了,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可郑桐好像并不在意。
知青曹刚对郑桐说:哥们儿,你好像没什么兴趣?这和在村里干活太不一样了,在村里干一年,弄不好还要欠队里的口粮,一个壮劳力的工值合不到5分钱,要是成了国营企业职工,每月三四十元工资,那可是富的流油啦。
郑桐依然无动于衷,在他的认知里,如果不是做自己想要做的工作,那么当农民和当工人没什么区别。
就在这时,蒋碧云带来了好消息,而且是郑桐期待已久却几近破灭的期待,当郑桐听到蒋碧云说“县里在招历史老师”时,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这不正是他心心念念已久的事情吗?只要是和“知识”相关的工作,都是他期待的。
于丹曾说:如果一个人能在自我的夹缝中找到人生的宽度,那么结果会让你知道,心真的能转境。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
终于,在1977年,郑桐和蒋碧云两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郑桐以绝对高分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蒋碧云也不错,她如愿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经历了4年的大学生活后,郑桐被分配到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蒋碧云被分配到一所中学当老师。
这种得偿所愿的人生,都离不开曾经兢兢业业的勤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