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OS1.2版本群聊
语音功能
2011年5月10日,iOS 2.0版本。
版本号升级到2就说明这次更新的意义重大。语音功能一出备受推崇,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让人好奇,而且它自身很实用。发语音时屏幕中间那个“带小天线的手机”的图标深入人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叫“火出圈”。
微信iOS2.0版本收发语音
查看附近的人
2011年8月3日,iOS 2.5版本。
微信iOS2.5版本查找附近人
当时,互联网圈“LBS基于位置服务”这个概念火的一塌糊涂。由于微信好友大都来自用户自身的通讯录、QQ、微博、邮箱等私人社交圈子,所以“附近人”打破了这个限制,把“陌生好友”带到了用户的眼前。顺便提一下跟着这个版本更新的功能还有“支持移动网络下聊天发视频”的功能,想想在那个普遍3G网络的时代,发个视频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这里吐槽一下,“附近人”催生了一批以此为噱头的设计APP,比如陌陌。这个功能概念的原始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经不住有些人把它给玩坏了。
摇一摇&漂流瓶
2011年10月1日,iOS 3.0版本。
“咔咔/哗哗/唰唰~叮/Duang”,原谅我描述不准这个具体的声音。摇一摇出来以后,全民摇,记得那会人们都着了魔了,下班了就开始摇,还测试“面对面同时摇能不能摇到”,反正这一摇,彻底的算是火一把,把那些原本没有使用微信作为通讯APP这个需求的用户也拉了进来——大家一起摇。
而漂流瓶,作为下班后睡觉前的必备消遣娱乐的方式,在那个移动互联网刚起步,娱乐社交APP匮乏的年代,它直接封神。
“摇一摇”和“漂流瓶”都作为“附近人”的陌生人社交的补充,彻底解决了距离的问题,打破空间上的界限。由此,也可以看出微信不仅把产品核心定位在了即时通讯,还要做全民社交。
相册—朋友圈前身
2012年4月19日,4.0版本。
微信iOS4.0版本相册
微信满足不了全民社交仅仅体现在聊天上,作为一个版本号的升级版本,祭出了重大功能——相册,也就是今天朋友圈的前身。
这个功能也属于顺应时代。当时以UGC(用户产生内容)为核心的社交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最流行的形式就是图片。为什么没有视频呢,还是因为当时手机网络没有升级,流量贵、带宽小,看视频成本高。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因为2012年笔者也在一个创业公司做一款以图片为产品核心的APP。
视频聊天
2012年7月19日,iOS 4.2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