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我对你没感觉怎么回,女生跟你说对你没感觉怎么办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08:10:2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母爱这个话题,人们似乎很容易将之和“无私”“伟大”等词汇放在一起,这种一边倒式的偏于刻板的印象,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这种亲密关系背后,同样埋藏着许多问题的根源。

2021年,为了给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准备一些庆祝母亲节的文案素材,心理咨询师、写作者于玲娜以“母亲节”三个字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图片,这让她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于玲娜对前一百张表现他人为母亲庆祝节日的配图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母亲和儿子在一起的有15张图,母亲和看不出性别的婴儿在一起的有12张图,母亲身边既有儿子也有女儿的有5张图,母亲和一家老小在一起的有2张图,母亲和父亲在一起的有1张图,其余65张图,全都是母亲和女儿在一起。

女生说我对你没感觉怎么回,女生跟你说对你没感觉怎么办(1)

以“母亲节”为关键词在某搜索引擎上的部分搜索结果截图。

这是一种偶然吗?为什么与其他三种亲子关系相比,人们在潜意识中更加倾向于母女这种亲子关系呢?母女之间,究竟有什么独特的关系呢?

在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妈妈!》中,很多人被剧中两个女人——妈妈蒋玉芝,女儿冯济真——的故事所打动。作为杨荔钠女性三部曲的终章,《妈妈!》延续了《春潮》和《春梦》的女性视角,将故事的焦点汇聚于母女关系内部。影片中,65岁的女儿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已经85岁高龄的母亲不得不转换被照顾者的身份,再次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爱和伤害,成为了这段母女关系的一体两面。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母女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像影片中那样充满戏剧冲突,却也同样是多种情感的复合体。

健康的母女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母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总是纠缠不休?如何正确面对诸如“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的愧疚式控制?于玲娜的新书《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或许能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富有启发的线索。

“女性的人生很难做一个选择就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工作能力的全职主妇,研究所里的大龄单身女博士,都会多少觉得有些遗憾。”在于玲娜看来,这种问题的根源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看,很多都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于玲娜认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只有释放对母亲的各种负面情绪,才能真正从积压已久的关系痼疾中走出来,而这种释放既非期待母亲改变,更不是与母亲决裂。

作为一名心理写作者,于玲娜对母女关系心理学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尝试,在先后翻译出版了《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等母爱创伤领域的经典之作后,于玲娜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将之形成了《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一书。她试图用这本书帮助女性回顾、反思、梳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从而走出母女关系的创伤影响。

女生说我对你没感觉怎么回,女生跟你说对你没感觉怎么办(2)

于玲娜,心理咨询师、写作者,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2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10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有《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挣脱母爱的束缚》,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等。

为何母女关系的影响更加深远?

新京报:在亲子关系中,不只存在着母女关系,还有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以及父女关系这三种关系。在书中你提到,母女关系的独特之处,根植于女性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模式。女性和男性在各方面存在不同,而这些不同在母女关系中又常常被放大,这给母女关系染上了一层不同于母子、父女、父子关系的色调。可以展开来谈谈吗?为什么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比其他亲子关系更加深远的影响呢?

于玲娜:这个问题在《挣脱母爱的束缚》这本书的第一章有所介绍。我归纳为四个原因:

一是空间上,女性的很多活动围绕着家这个空间进行,男性则更多参与觅食和社会活动,哪怕父亲和儿子单独相处,常常也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大世界里,至于母子和父女,在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下,相处时间并不长。母亲和女儿就很特别,她们有很多时间待在一起,密集地在一个小空间里互动,甚至女儿成年以后,遇到结婚、*、生产、育儿、离婚这类事件,也常常需要母亲的参与。

二是时间上,女性的时间焦虑比男性强得多,很多女性觉得30岁就会嫁不出去,40岁就人老珠黄,50岁就会更年期……女性的一生过得相当紧凑,不像男性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来。这种紧张感,父亲和儿子是很难共情的,只有母女之间才会相互懂得,她们共同承受,甚至彼此加强。

三是身体意识,这一点女性和男性很不同。男性更关心“我感觉怎么样”,也就是我舒不舒服,而女性更关心“我看起来怎么样”,也就是我美不美。女性这种身体意识其实是背离身体的,会使得女性过度重视身体改造,却不重视身体的体验和健康。这种身体意识也是只有在母女之间,才会来回传递、相互加强的。

第四个原因就是养育职能了。在女性承担大部分养育职能的文化里,养育经验是在女性之间代代传递。理论上讲,每一代男性都可以选择和自己父亲完全不同的职业,但几乎每一代女性都继承了母亲的职业(不论是全职还是兼职),那就是养育下一代。也就是说,下一代人养得好不好,是由女性直接决定的,由女性之间代代传承的养育经验决定的。

女生说我对你没感觉怎么回,女生跟你说对你没感觉怎么办(3)

《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于玲娜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新京报:在我的观感中,男性似乎从很小开始,就将自己的视野投诸外界,相较于女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似乎也比女性更少一些。与男性相比,女性是否过于关注自身,进行了更多的自我内在审视呢?过于从自我身上、从家庭内部寻找原因,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于玲娜: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部分,整体来说,女性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伤害是比男性更多的,这就像暴力犯罪的施害者大多是男性,而受害者大多是女性。但即便摒除这个因素,去观察那些原生家庭大致健康的男性和女性,也有很大不同。

我觉得男性没那么关注内在,是因为男性没有那么多内心冲突。在我们的社会里,男性的成长赛道相对单一,是种接近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逻辑:你就往前冲,去打拼,去追名逐利,成王败寇,一将功成万骨枯也没关系,脑袋掉了碗口大个疤。所以男性焦虑的就是“我还不够强”,不够有钱,不够有本事,身高不够180。

但女性不一样,女性焦虑的常常是怎样维持平衡:发展智力还是改善外貌?找工作重要还是找对象重要?多花时间顾家还是多花时间打拼事业?先生孩子再升职还是先升职再生孩子?一个月那么点生活费怎么维持柴米油盐收支平衡?

女性的人生很难做一个选择就一条道走到黑,没有工作能力的全职主妇,研究所里的大龄单身女博士,都会多少觉得有些遗憾。很多女性活得像个玩杂耍的:脚下踩着跷跷板,手里扔5个球,头上还要顶个碗。有这么复杂的任务,内心就容易有冲突,怎么解决这些冲突呢?当然就需要向内审视。

新京报:有一些人可能会抱怨:“为什么现在到处都是讨论各种女性问题的书,女性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你如何看待这种抱怨呢?

于玲娜:其实男性也有很多问题,男性的心理问题不比女性少,也不比女性轻。不过我们心理咨询圈有句话,叫作“谁痛苦谁来成长”。

男性比女性“麻”,而且有很多向外的转移问题的方式。女性则更敏感、更规矩,也就更痛苦、更挣扎、更想解决问题,更容易找书看,向外求助。

至于我为什么更关注女性相关作品呢?因为我自己是个女的,先解决作为女性的问题。

做一个“孩子需要时可以找到”的家长

新京报:你提到,过度延长自己承担母职的时间,也就回避了生命中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何理解理想的母女关系最终的结局就是分离,不是“母亲养大了女儿”,而是“女儿借助母亲的养育成为她自己”这句话呢?

于玲娜:说不是“母亲养大了女儿”,而是“女儿借助母亲的养育成为她自己”是因为,我认为亲子关系的主角和引导者应该是孩子,而不是父母。

我们做父母就是在提供养育服务,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有一天她不需要了,我们就自己待着,不要去打扰。

新京报:作为母亲,一个理想的“退出”时间节点会出现在何时?

于玲娜:母女关系是一种渐进式的退出,没有所谓理想的退出节点,因为母亲没法预知女儿的人生会经历什么,女儿如果遇到什么事,母亲于情于理当然都会再度进入母职。但整体而言,我会建议母亲怀抱一颗健康的同理心,做一个“孩子需要你时可以找到你”的家长就够了,不用更多。因为大部分中国妈妈都做得更多,她们的确很难及时退出母职,这对女儿和她们自己都不好。

女生说我对你没感觉怎么回,女生跟你说对你没感觉怎么办(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