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4.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强化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无害化处理,加大建筑垃圾有效处理,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35.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大气污染区域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扩大清洁生产规模,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管控措施,实现蓝天永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黄河断面监测,彻底整治河湖“四乱”、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碧水长流。加大重点工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盐碱地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白色污染治理,实现净土芬芳。
3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注重城市风貌与建筑形态管控,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城市综合体,打造“城市之眼”和优美天际线。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支持开发第四代住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带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美丽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培育主导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农业大县、工业强区、文旅名县。
37.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希望之城。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围绕建设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推动实施黄河之滨(白银)百公里生态廊道提升、黄河上游(白银)高扬程灌区节水示范区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白银治黄方略,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打造黄河生态带、黄河风情带和黄河经济带,建设安全、生态、文化、数字、幸福黄河。按照“北御风沙、中建绿洲、南保水土”空间布局,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推行林长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构建“两屏两廊两带”绿色生态体系。深度挖掘索桥古渡、鹯阴古渡、乌兰津、虎豹口等黄河渡口文化,加快河畔古镇、郭城驿栈、平堡文化古镇、东湾休闲名镇、五合枸杞小镇、五佛田园名镇、芦阳年味小镇、水川康养重镇、四龙休闲水乡、水泉文旅重镇等“十大名镇”建设,实现生态廊道串点成线、节点贯通,让黄河之滨更美丽。加强与沿黄城市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兰西城市群,加快兰白都市圈建设,提升白银副核心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白银现代化建设新成就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8.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拓宽渠道增加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
39.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妥善做好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0.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市属职业院校整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教育改建扩容工程,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区域、校际更广泛共享,推动形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41.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提升县区“六馆一中心”,加快数字图书馆、乡镇数字文化驿站、村数字文化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建设,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推进乡村记忆博物馆和各类民俗博物馆协同发展,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实施文艺高峰攀登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培养一批名家名人,培育一批文创企业,策划一批文化活动。培育壮大网络作家队伍,打造全国网络文学高地。
42.推进健康白银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技术、能力、人才储备,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和市急救中心。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整体迁建白银市中心医院,整合优化医疗服务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加快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引导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推进卫生健康“基层、骨干、专业、技能”等人才队伍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责任编辑: 王雅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