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步!
当时有不少孩子下来反映在这道题上就卡住了,这些孩子基本上在前面选填时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导致心态失衡,再看这道题目时就觉得不好做。
其实是沉不下来思考了。
第一问很常规,但是第二问相对来说可能需要一些思路,来进行角之间的转换,如果是在平时,大部分是能够解决的,因为这种形式一定是会练习的。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心理压力导致思考失衡。
这种类型的问题重点高中一定是专门练习过的,为什么还是会做不出来?
首先要检讨平时练习的效果是否到位,其次要检讨平时对于考试心态的训练。
老师这种专项练习给你了,你是满足于会做就完了,还是去试图总结这些题目的同性思路。
平时考试做的顺没问题,一旦试卷不好上手,还没有做完就心态崩了,可以理解,但是吧,通过一定的练习,多少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在短时间内寻找思路的能力,比如遇到一些不熟悉问题的划归能力,比如在题目比较怪、难时的心理调整能力。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就是比较复杂的题目,为什么有的孩子做的很顺畅,有的孩子做的就吭吭哧哧呢?
除了题目的切入问题之外,学得比较好的孩子,做题是有方法论指导的,比如这道题,肯定是要消元的,如果有这个思路贯彻,那么他的方向就比较明确,可能会遇到问题,但可以围绕这个主线进行辗转腾挪。
而有的同学,平时做题就停留在表面,没有消元的意识,那做起来就需要自行摸索思路,就耽误时间。
我们让孩子刷题的目的,就是尽快、尽量多的见识题型,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论,再遇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的寻找解题路径。
老师讲习题课也是这个目的。
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题目的多少倒无关紧要,那为什么很多的孩子就陷入题海不可自拔,老师也乐意题海战术呢?
因为懒。
宁可机械刷题也不愿意多去思考,宁可改无数的卷子,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总结。
低级的努力方式看上去很累,但累的是肉体,懒得是脑子;高级的学习方式,虽然让肉体可以轻松些,但累的是脑子,费劲。
13步!
希望初中家长朋友能看到这里,这是高中的立体几何解答题,请大家对比一下自己孩子的初中平几问题,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不太好找吧,虽然有一些证明的痕迹,但是风格与初中几何的风格不太一样。
高中的立体几何问题已经代数化了,从原来的综合证明转化为计算。
具体到这道题,是非常偏计算的一道题目。
第一问等体积法求距离,第二问用到了一些线面垂直关系的证明,之后就是空间向量计算。
2022年新课标全国一卷很有意思的点是立体几何所占分值其实不低,大概27分吧,但是计算含量很高。
说到这里还是要谈谈高中的计算,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
这份试卷计算含量高不高?
高!
但和大家认知中的单纯计算是不是一回事?
好像不太一样——结合概念、步骤,比较繁琐,流程长,单次的大容量计算少,大部分数据都很常规,也没有太难算的数字,基本上没有太多计算技巧的运用,唯一一个裂项相消很多初中生都会。
就比如本题后面的空间向量计算部分,数字都很简单,但是繁琐,不断的结合数量积、法向量概念去设元、计算。
所以稳定性、准确性、基础性是高中计算的特点。
当然仅仅指高考,也只是我个人意见,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