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云南人出场自带BGM#
的话题上了热搜
吸引网友们围观
云南人到底有多能歌善舞呢?
“小朋友在中老铁路上分才艺”
“三弦萌娃上新曲目”
“众人街头共跳左脚舞”
在云南
从来都不缺能歌善舞的人
从来都不乏优秀的民族舞蹈
它们汇聚成了
云南人的“舞林大会”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领略
其中几个民族的歌舞魅力吧
孔雀舞
傣族是一个依水而居的民族。傣族姑娘柔美似水,而孔雀舞则是傣族一种古老的原生态舞蹈。舞者通过模仿孔雀的动作,化身成吉祥与幸福的象征,表达自己民族的理想和愿望,追求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每逢节日,傣族人都会跳起欢快的孔雀舞。舞动的身姿时而如鱼,时而似孔雀,“三道弯”和“一顺边”的结合,将女性特有的形态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歌
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巍山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的部落战争,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歌、舞、乐为载体的群众性、自娱性的歌舞艺术,也称“踏歌”“跳脚”“打跳”,彝语为“阿克”。以篝火为圆心,男女老少身着绚丽的彝族服饰,一人吹芦笙,一人舞大刀,其余人围成一圈,在芦笙或笛子的引导下踏地为节,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踏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时而激昂时而舒缓,优美的调子也随即响起,所谓“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围观的人们也渐渐地加入到打歌的队伍里,尽情享受这欢乐的时光。
打歌 图源:“巍山微视”公众号
绕三灵
“绕三灵”是一种极具白族民间特色、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性自娱歌舞,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绕三灵,白语称为“观上览”,绕三灵过程中,白族群众天微亮就相约出门,手持杨柳、肩背香烛、打起霸王鞭、对着白族调,欢庆的游春祭拜队伍穿过田间地头,一路来到庙宇。
绕三灵 图源:“大理非遗”微信公众号
木鼓舞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佤族人对自己的评价。佤族原先没有文字,歌舞文化是让外界认识佤族、了解佤族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而木鼓舞是佤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表演时木鼓震天响,秀发满天飞,风格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左脚舞
左脚舞是彝族的传统舞蹈,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是彝族传统盛会“三月会”,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人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如今三月会已延续了四百年。为了保护这一民间文化,当地人多次组织收集、整理、编排左脚舞影像资料,共整理出左脚调一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