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程左脚舞,最新左脚舞60分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12:35:55

本文系“百校万人快手体验周”参赛作品,由Remix教育出品。

作者 | 西北民族大学 罗悦绮

编辑 | 小花


科技迅猛发展,媒介技术也进行着日新月异的交迭改进,大众媒介使用习惯正发生着巨大改变,网络的出现重新打破了传统人际的交往方式,赋予了大众传播更多的新内涵;在虚拟现实信息交互的时代,短视频一跃而起成为当下火爆的文化传播媒介。处于“碎片化”时代下的人们要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还要应对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而致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许多人已经养成“瞬时审美”的习惯。

“快手”这样的APP出现,让在海量信息中遨游的受众眼前一亮,短视频时代的兴起给多元的中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快手打通民俗文化传播新路径,让云南彝族左脚舞从非遗民俗文化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笔者走进云南牟定——彝族左脚舞之乡对人们使用快手的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半结构访谈,从快手“赋权”、左脚舞在快手中的发展契机切入,初探“快手 非遗民俗文化”新模式,为文化传播提供一种新思路。

快手对民俗文化传播的“赋权”


快手主要依托短视频为信息传输中介,短视频的传播成为民俗文化与其他文化传播交流的一个传输桥梁。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连接一体,“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更加延伸了受众的感观;像马克思说的“时间消灭空间”,交往传播打破固有的时空观念,是跨越了国别和性别及民族的交往活动。快手平台为民俗文化传播进行了“赋权”,增加了群体文化交流的频度,也拓展了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1.技术赋权,搭建民间话语权。


快手主要通过短视频与直播进行技术赋权,虚拟化的交流加强了不同受众的跨时空联系,文字及表情符号互动成为话语表达的载体;快手中的主体被赋予高度自由的信息权力,身份也进行了重新赋权。淡化了媒体“把关人”角色,普通老百姓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接收者,话语权不再只掌握在少数的“精英阶层”,人人都可以是话语主导者,都有可能成为某个方面的“意见领袖”,在这个平台中,受众可获得现实世界无法获取的依赖感与满足感。快手平台包容并蓄,各种类型的视频争奇斗艳,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流、展现日常生活的大众草根流,以及为各种圈层文化搭建平台,像“土味文化圈”、“古风圈”、“二次元圈”……快手俨然成为一个文化交流汇集的家园。


同时,它采用了自由放任的UGC运营理念,隐藏其软件属性,凸显平台内容价值。极简思维是快手的产品思维,操作模块设计简单上手。快手短视频的出现,打破了城乡媒介信息获取失衡的状态,大众媒体、新媒体、自媒*织并行的传播,呈现出了选择丰富、方式多样的媒介生态景观。


快手采取算法推荐与人工精选相结合的方式,依靠大数据技术了解用户的兴趣、满足用户的观看*;当下许多民俗文化中的许多元素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例如傣族舞、剪纸、彝族耳饰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这种赋权的、参与式的、个人化的媒介,为民俗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可能。


2.文化赋权,创造民俗文化新空间


快手平台很好的运用了长尾理论,把传统的传播媒介所忽略的细枝末节——那20%的个体,连在一起。在大众文化占主流的今天,虽也呈现多种文化百花竞艳之象,但各种民俗文化还是鲜少被人而知。在对彝族左脚舞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原生态歌舞的研究中发现,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二:其一,一些人只寄托于它的自身发展与传承,并未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其二,传承群体的知识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至于其推广力度不够,传播范围还不够广。这启发我们,在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中,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都可通过短视频及直播形式走入大众生活,快手让大众百姓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彩,让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双向互动。


快手的文化赋权打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民俗文化传播的相对隔绝状态。它的用户是接地气的,且往往有着表达生活观点的愿望。快手拒绝明星,以展现普通人生活的视角。普罗大众被赋予了平等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接收的权利,笔者在对云南彝乡走访时,有大部分的彝乡人表示,快手使用方便,可以直播彝乡婚嫁礼仪、还有各种盛大节目盛况,在快手平台还能了解更多大众文化以及“三农致富经”,成为“去中心化、大众化、自由化”的时代风向标。


3.打破文化传播“区隔”


快手分为三大个模块“关注、发现、同城”,让受众使用时更容易上手;在“查找”一栏会跳出视频热搜排行,还隐藏了一些小功能,“小剧场”为受众提供了“短、快、轻”而意蕴无限的小故事,“美妆时尚”为爱美女生提供穿搭变美的场所,“三农”为农民提供了蔬菜瓜果的致富经验等,快手打开了文化交流的空间,为潜在的受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快手的查找界面输入左脚舞,“彝族左脚舞”标签相关的作品达1023个,“左脚舞爱好者”相关的标签达作品219个,视频里可以看见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民族、大家手拉手依着左脚调跳起欢快的步伐。快手为民俗文化开启另一扇门,少数民族文化不再仅仅以“本民族”自居,而是在保留民族底色的同时向大众生活推广,左脚舞也成为了云南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宣传“活化石”。


快手影响下的彝族左脚舞发展新契机


彝族左脚舞,是属于彝族人的舞蹈文化,左脚舞的故乡在云南楚雄牟定;左脚舞彝语称“咕遮”,又名堕左脚。道光年《定远县志》称:“谓堕左脚,盖以左脚先起故也”。左脚舞是一种民族自发形成的原生态舞蹈种类,一般是跺左出右,这是一种人性本性的流露和身体本能的表现,也是舞蹈基本形态。2008年6月7日,云南省牟定县申报的“彝族左脚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原生态歌舞的研究中,诚如前文所述,一些人只寄托于它的自身发展与传承,并未提出建设性的想法;加之传承群体的知识程度较低,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至于其推广力度不够,传播范围还不够广;但随着短视频到来给非遗民俗文化带来了新契机,也需要去迎接新的挑战。


1.短视频火爆为彝家旅游业助力


快手的短视频为彝家文化传播提供良机,短小的视频却体现出左脚舞欢乐奔放的歌舞特色,将云南人民的民族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网红城市”“网红景点”在快手影响下孕育而成,很多外地游客慕名也来赶彝家节日的热闹。每逢“三月三”“彝族年”“火把节”盛大民族节日,彝家男女老少都会围着篝火和着弦子的节拍跳着欢乐的舞调,享受生活的美好,似乎每一个音符都在触动着那份情思。而如今不用逢年过节,只要有广场,有游人的地方,就能看到无论性别、无论男女老少的人们跳着左脚,感受彝家人的那份热情好客;当地政府也建立里“彝乡文化大观园”,“彝人古镇”也成了云南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旅游胜地,彝家的美酒、服饰、弦琴、歌碟也成为了外来游客购买的必需品,彝族文化就这样慢慢的融入人们的生活。


2.快手推广左脚舞转变为全民广场舞


左脚舞产生初期的旋律较为简单,类似于劳动“号子”,经常在迎新嫁娶中进行。而如今,左脚舞作为一种民族共享的歌舞,它承载着不一样的民族情怀。无论云南各地,只要夜幕将至广场上总是围满跳脚的人群。一些爱好彝族左脚舞的年轻人说,通过直播方式的推广彝族左脚舞,加入了很多左脚舞爱好者,随着一些外出务工的彝家人带动,左脚舞渐渐的从民族的舞曲走进都市生活中,快手中搜索“左脚舞”可见“云南左脚舞走进深圳”,很多地方也开始把左脚舞推广成小学的课间操,左脚舞渐渐的也演变成了广场舞的一种。左脚舞舞调据其曲调而来,可即时创新,随意性加强,接受度也变广;节奏有规律可循,慢时按慢的步调跳,跺一脚出一脚;稍微快一点的节奏,需和节奏掂脚。在互联网的发展下有很多出现创新舞调,一些年轻的艺术人才及专业团队的加入,会在保留纯正的基础上,添加新鲜元素,推广成普通老百姓也喜爱的强身健体的体育舞蹈。


3.快手赋予左脚调现代多元内涵


原来需要挨家挨户推广,现下可通过快手视频推广,加之直播表演更为方便。普正华老师作为楚雄左脚舞传承人在快手上拥有8.4万的粉丝,在笔者采访中他说到,左脚舞曲调只有不断推陈出新,让更多人去接受、喜欢。曲调的改变不大,但会在歌词、唱法上有更多的变化。把彝语与现代的一些歌曲元素组合在一起,加入一些现代潮流乐器,如吉他、贝斯、鼓与传统四弦琴组合弹唱,把现代唱法融入到彝族左脚调里面,让其更加大众化,传唱度更高。他在《心跳左脚舞》就融入了这些活泼血液,在全民左脚舞中营造一种欢快的气氛,从民族性的舞曲推广成全民性大众接受性乐曲。


每个左脚调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把左脚舞曲的故事可拍成短视频,更增文化的生动性。耳熟能详的《阿老表你要来呢嘎》的彝家调子“阿老表,你要来呢嘎…不来就说不来的话,莫让小妹白等着”就有一个故事:阿老表未赴阿表妹的约,阿表妹感觉有些悲伤,这个调子就在这种背景下被传唱,也阐述了“守信”的道理。现在的曲调改编会用一些填词的方式,曲调不变,在老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歌词更加耳熟能详。因此称“老瓶装新醋”,调子在润色和新编后,已有四五百个不同的左脚调。大部分左脚调都是用方言唱出来才接地气,用普通话演绎会失去原来的民族味道。加入现代元素的同时还要要保留它最原本的东西,最主要的是唱法唱腔、弦子伴奏不能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配合左脚舞调。


“快手 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思考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快手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搭台,民俗文化传播衍生出新的生机,也显现出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笔者在走访了解云南牟定左脚舞的快手传播情况加之文献资料研究,得出“快手 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几点思考。


1.民俗短视频传播内容缺乏创新易致审美疲劳


左脚舞的视频内容还是较为单一,没有创新的民俗视频也难发挥上佳的传播效果。民俗文化受众面还是相对窄,快手这样的平台可推出相关民俗文化的挑战为文化传播助力;受访者谈到,彝族传承人还不会熟练运用互联网来进行文化推广宣传,对新媒介技术传播不熟悉,推广方面遇到了一些瓶颈;传唱的人和接受的人还不是很多,后期还需要专业团队运作;还是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很多彝家人外出务工,左脚舞的发展缺乏年轻的血液的加入,专业人才培养困难。它从中吸取了许多新鲜素材才能焕发新生机,新媒体平台也将左脚舞推向更广的舞台。


2.互联网下民俗文化传播的多维视角


民俗文化传播应灵活把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左脚舞在农民的长期农作中产生,具有大众文化的潜力。大多数过时产物“重获新生”,自媒体的产生推动了各行业发展。可以点试面,从云南牟定出发,在盛大节庆下,以短视频为作为传播手段,借助多个火爆的自媒体,形成周期性转发,继而传播下去。其次,进行多种娱乐活动,拍摄相关的具有左脚舞特色的纪录片,以广播、电视的传播体,在各大电台,各个地方卫视进行推广。再而,以牟定彝族左脚舞故事为原型,拍摄品牌广告进行宣传。融入现代流行元素,立足百姓生活,让左脚舞从单一民族舞蹈向全民性活动出发。


3.新媒体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传播塑造多元文化价值


于左脚舞这种文化遗产,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的坚守。其从服饰、配器、曲调、舞步等,都经历了岁月的沉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不断地与时代接轨,彝族左脚舞在保留底色同时不断融入新时代元素,吸收着各族文化的精华,抵住时代潮流继续传承;快手这样的新媒体为民俗文化搭建了一个交流的通道,实现了文化传播双向性,促进用户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体验,在新媒体平台支持下的文化传播,由于其沟通与交流的双向性,使得其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本身得到扩大和延伸,并且在文化传播整体效果上发挥积极作用。


4.民俗文化在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快手为“小众文化圈层”“非遗民族文化”打开走进大众百姓生活的大门,然而民俗文化传播的方式还是较单一,快手这样的平台可以多推出“民俗文化挑战”,让色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展现独特光芒;快手直播平台的画面清晰度不够高,快手视频主要以中近景、近景表现,文化传播容易受到视频传播局限;视频内容多为娱乐化,缺乏文化营养内涵,以上是民俗文化在快手传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亦是中华儿女对优秀中华文化的一方坚守。


结语


快手是时代产生的新兴事物,彝族左脚舞与快手这两个事物,代表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之间的碰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快手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搭台,民俗文化传播衍生出新的生机,也显现出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于文化传承人而言,坚守初心,提高自身的左脚舞曲素养,加强“互联网 ”时代下的应用媒介能力,让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保留独有色彩并融入时代元素与大众文化共舞;于媒体运营而言,“媒体搭台,民俗文化唱戏”,文化传播加入多种传播元素,多方协调运行,优化新媒体平台文化传播影响力的路径,“万物皆可媒”助力于文化传播,传扬优秀民俗文化;于政府而言,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发展迫在眉睫,让文化走进百姓心,加强彝族文化普及推广,入驻类似抖音、快手等APP、注册相关公众号,对左脚舞的发展做好传播工作;于大众文化持有者而言,不以“文化他者”的刻板印象看待民俗文化,游刃于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目光,不自封于自己的“信息茧房”,多积累媒介接触经验,提高相关素养,不做盲从随大流的“乌合之众”。民俗文化传扬与发展需要文化传承者、媒体、政府、大众文化者多方协调,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并行将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奇观。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