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12:35:12

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1)

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2)

乡村文化建设如火如荼。

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3)

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

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4)

编排好每一台节目。

跳左脚舞分解,左脚舞难度分解(5)

乡镇电子阅览室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阳春三月,彝州大地生机勃勃。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歌声嘹亮,舞步飞扬,书墨飘香。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广大群众百姓自由自在地汲取着精神养分。

自2013年9月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始终着眼于“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的目标,举全州之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彝州各族群众打造精神家园,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文化建设的阳光雨露已开始惠及广大群众百姓。

攻坚克难 加快示范区创建

今年春节以来,牟定县蟠猫乡文化站的院子天天挤得水泄不通,全县2016年“文化迎新春”活动在这里火热进行。

葫芦丝独奏、小品、吉他弹唱、黄梅戏演唱一个接着一个,开心的笑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小品、黄梅戏都是我们爱看的。”看完演出后,坐在前排的70多岁老戏迷李美琳连呼过瘾:这么大的阵容来我们乡下演出,太难得了!”

画面转至彝和园。写春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县书法家协会的10多位书法家挥毫泼墨,向周边十里八乡赶来的乡亲们送出新年寄语。“手写墨宝现在已经很难得到了,贴上书法家们的春联,一定会给新年带来新气象。”手捧春联的群众激动地说。

撂下筷子唱戏,放下锄头写诗,成了目前牟定百姓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县左脚舞文体中心现已建成投入使用;全县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达标,89个村(居委会)建有农家书屋,提前实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全县共建设文化室284个,篮球场100个,100多支左脚舞表演队活跃山乡,免费广场电影送到群众家门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副其实。

牟定县异常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景,在如今的彝州大地上随处可见。自2013年9月开展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楚雄州高度重视,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有力推动了全州文体事业跨越式发展。

舞好龙,龙头是关键。在最核心的经费保障问题上,通过州、县市强化政策的引导,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大对公共文化配套经费的投入,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等纳入到公共财政预算,形成了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

“楚雄州是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经费不足,但州里仍然克服重重困难,举全州之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州级财政对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州文体局副局长张殿洪介绍,近年来楚雄州财政每年都预算安排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文艺精品创作资金、400万元农村文化惠民资金、1400万元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万元业余文艺队伍扶持补助资金,并逐年递增。

同时,州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培育文艺表演队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或捐助设施设备、资助项目和活动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截至目前,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直接或间接投入示范区创建经费已达23亿元,超额完成创建规划的投资计划,同时还严格管理,用好中央财政、省财政下拨的创建经费,确保专款专用。

解决了“粮草”,创建工作剩下的就是如何建立和规范体系,强化领导和执行力。

为此,全州各级各部门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责任书》,对创建指标任务进行职责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突出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两年多来,各级有关部门认真对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深入查找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集中研究破解,严格规范管理各项工作程序,不断健全完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了领导小组重大事项会商、经费管理、督导检查、信息报告等制度,扎实有序地抓好创建工作。州创建办加大了对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督查力度,盯紧责任落实、措施到位、问题整改等方面的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督查通报,确保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夯实基础 公共设施全覆盖

农闲的时候去翻翻书、看看报、锻炼锻炼身体,已成为当前彝州很多农民的习惯。

走进大姚县金碧镇里长堡社区村委会文化惠民中心,两层高的特色小楼十分显眼。“现在全村群众生活好了,富裕了,文化生活也显得更加重要。”村党总支*陈才乐呵呵说,“我们这个文化活动中心共投资308万元,面积1200平方米,有文化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室,成为附近群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老百姓都一个劲地夸哩!”

当前,大姚县以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统筹规划,全县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核桃博物馆、金碧文化广场等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了公共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县文化馆、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藏书达8万册,均已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当地还通过实施“四室一厅”建设工程,对12个乡镇文化站进行改造提升。

再将视角放大到全州。

近年来,彝州通过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向基层延伸,打破以行政体制设置公共文化设施的格局,形成了“州级-县市级-乡镇级-村(社区)级”架构的四级服务网络,实施乡镇文化站“十个有”和村(社区)文化室“九个有”达标工程,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

至2015年,全州建有103个乡镇文化站、1099个村(社区)文化室,实现了100%全覆盖;全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全州建有村(社区)文化室2198个,农家书屋1119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标率均达100%,年放映广场数字电影2万余场,服务观众600余万人次,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

此外,全州“三馆一站一室”均按标准配置,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三馆”网站全部建成开通,并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州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图书馆移动阅读工程全部开通。全州、县图书馆和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已完成虚拟集群网络系统建设,馆藏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率达80%。

搭建舞台 让群众成为主角

每当夜幕降临,元谋县黄瓜园镇龙山村委会河西村老年协会文艺队就在刚刚建起的“小舞台”上准时开演,村里的老少爷们如约而至,尽情地唱着、跳着、笑着。

每天都忙着和老友们一起排练节目的河西村老年协会会长杨德周高兴地说:“村里建起小舞台,大家有了自己的文艺活动场所,个个都是‘白天泥腿子,晚上金嗓子’。”

为给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元谋县近年来以各种舞台场所为阵地,积极开展花灯小戏、左脚舞、广场舞等文艺活动。“小舞台”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已做到天天有文化活动、周周有电影放映、月月有文艺演出。全县已有社区、乡村舞蹈队和文艺队200多支,每年举办的农村文艺展演达1000多场次,累计参与群众逾10万人次。“小舞台”真正成为百姓生活里的连心桥,让群众每时每刻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

现在,热坝群众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就是:村里处处是舞台,人人是主角,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多了。“以前纠纷多、矛盾多、谣言多,现在是歌舞多、笑声多、文明多,我们也由‘问题村’变成了‘和谐村’。”龙山村委会河西村村长吴宇江感慨地说。

搭建文化舞台,主角当然是群众。实施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楚雄州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共创、全民参与”的良性机制,城市、乡村掀起了一股文化建设热潮。

在永仁县,当地对城区3个广场和7个乡镇文化活动广场进行灯光、音响等设施的提升改造,并为63个村(居)委会购置了文体用品,搭建起“城乡百姓大舞台”;武定县通过实施“村村响”工程及外聘文化管理人员,充实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南华县实施“五个一百文化建设工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姚安县则开创了农村文艺演出队的“3 1”扶持模式……

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还远不止于此。

按照“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的原则,楚雄州还积极探索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狠抓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全州每年的火把节和牟定左脚舞文化节、双柏老虎笙节、永仁赛装节等74个民族节日,已成为闻名州内外的群众节日,再加上同步实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进校园”工程,不断提高了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

2015年,全州组织各级各类文化活动9330场,受众约340万人次;全州现有群众文艺队伍2500支,品牌团队123支,注册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建立了文化志愿者队伍以及非遗传承人和乡土文化人才档案及管理办法。

乡乡有舞台、村村有阵地、月月有活动、节节有亮点,已成为当下彝州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常态,基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改革创新 使文化普惠于民

文化发展,核心在人,要增强文艺团体的活力,改革就势在必行。

近年来,楚雄州一直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积极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文艺团体改革,提升公共文化综合效益。

目前,姚安县、元谋县花灯剧团已划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楚雄、禄丰、大姚等7 个县市国有文艺院团实行转企改制,成立演艺公司;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筹建楚雄州演艺联盟,吸纳国有院团、民营团体、业余团队等41家单位和45位专家加入,规模达5000余人;建立文化专家库、文化团队库、演员库和作品库,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储备……

通过一系列改革,彝州文化团体的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城乡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持续不断,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近年来,楚雄州新创文化作品已达178件,有66项获省级以上大奖;具有彝族特色的歌舞戏剧《太阳女》《疯娘》《彝人三色》等一大批文艺精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奖;两年一届的全州新剧节目展演和农村文艺汇演已成为常态,组织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大型彝剧《杨善洲》在全州巡演,并精彩亮相去年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赢得无数好评……

改革创新,不仅仅使文化产业生机勃勃,也推动着的经济社会的车轮快速向前,从而让更多的群众能共享文化经济发展的成果。

以通过文化部评估验收,示范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的“农民文化素质网络教育培训学校”建设项目为例。

彝州依托乡镇、村推出的这一创新性做法,迄今已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万多期,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次,培养农村种养大户1万多户,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0多个,使农村经济能人不断涌现,一批农村企业快速成长,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统计,2015年楚雄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65元,同比增长10.5%。依托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全州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8万人次,同比增长6.86%,接待国内游客2029万人次,同比增长9.64%;全州旅游总收入达105.68亿元,同比增长26.54%。

可以说,开展示范区创建,既富了基层广大群众的“脑袋”也富了他们的“口袋”,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到了明显提升。

“创建只是开始,惠民才是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育建设的工作永远在路上。”成绩面前,亲历了创建过程的楚雄州文体局局长施克沛表现得很淡然。他透露,楚雄州未来仍将保持常态化的创建工作,要努力做到要求不减、投入不减、力度不减、速度不减,克服困难,进一步完善、巩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让全州人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全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云南日报 饶勇 通讯员 周芸 文/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