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鲢鳙治水”也不是万能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兼而有之,不能将其作为“一劳永逸”的净水手段。
就以千岛湖为例,自大力放养鲢鳙以来,蓝藻水华确实销声匿迹,但水质却时好时坏,局部水域的藻类仍存在异常增殖迹象。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月报检测显示,千岛湖的污染指数达到了30.3,水质下降到IV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是总氮。IV类地表水一般只用作工业用水,这对身肩“供水重任”的千岛湖来说是不小的威胁。
千岛湖水华预警系统
以2009年为时间节点,此前湖区水质检测的优势藻种是硅藻门及隐藻门,此后优势种逐渐向蓝藻门转变,这一趋势暗藏隐患。在蓝藻门中,新增的物种包括鱼腥藻、束丝藻、颤藻等有害藻类,可分泌蓝藻毒素,是水库、湖泊中出现水华的“罪魁祸首”。
无论是水质反弹还是藻类转变,都难以通过放养鲢鳙来根除隐患,问题的关键是要配合源头治污,通过截污纳管、提高尾水排放标准、水利调度等方式减少源头上的氮磷输入。
视线再回到千岛湖,湖区的污染源主要来自西北部的安徽江段。新安江由安徽注入浙江千岛湖,年入水量占全湖的六成以上,水体较肥,给千岛湖的水质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新安江安徽段及上游水域,有必要截污减排,在此前提下,放养的鲢鳙才能锦上添花。
鲢鳙治水的成功率,为啥不是100%?千岛湖的保水渔业是治理富营养化的“科学武器”,目前正在全国火热推广,桥墩水库、分水江水库、傀儡湖、长寿湖、庐山西海、陆浑水库等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以重庆的长寿湖为例。长寿湖是重庆的“明星湖”,湖中岛屿众多,景色秀丽,和千岛湖一样都是国家著名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