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1月1日,*、朱总司令在王震司令员陪同下检阅以三五九旅为主组成的八路军南下支队
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先后组建了70多个旅。到抗战结束前,八路军共有近50个旅。
再来看看新四军。
新四军改编之初,原无旅的编制,军下辖支队,支队辖团,支队即相当于旅。不过,由于新四军刚改编时兵力不足,四个支队都是两三千人,也就相当于八路军改编时的一个团。
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部队整编,将原各支队、纵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21个旅,旅通常下辖3团,人数大约三四千人。如1941年8月彭雪枫等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谈新四军第四师编制情况:第十旅人数约四千以上;第十一旅人数三千左右;第十二旅人数四千左右。
叶飞、王必成、陶勇、成均、谭希林、张爱萍、刘震、滕海清、梁兴初等战将都是这一时期新四军的旅长。
参加平型关大战前,时任八路军六八五团三营长的梁兴初,肩扛三八大盖,虎虎生威
1942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的精兵简政和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指示,新四军军部发出整编部队的通令。同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对新四军部队编制作出具体决定:9个团的师为甲种师,8个团的师为乙种师,没有直属团的师为丙种师;有3个团的旅为甲种旅,2个团或小团的旅为乙种旅……根据新四军军部发出的整编通令,1942年2月至1943年9月,新四军所属各师部队的编制先后进行了调整和精简。
新四军在精简之前,除第六、第七师外,其余5个师都是按三三制编组的,即每个师3个旅,每个旅3个团,每个团3个营,每个营3个连,每个连3个排。从编制上看是整齐划一,实际上有的团、营兵员很少,有的连队只有二三十人。各师根据“提高部队质量与加强战斗实力”的精兵原则,积极调整编制,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充实连队。整编后,多数三团制的旅减少一个团,或改为地方部队,或充实到其他团。整编后各旅人数3000至5000不等。
如1942年2月8日新四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在华中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第一师工作报告》中提到:现全师人数,一旅五千五百人,二旅三千七百人,三旅三千二百人,师部一千三百人,共一万三千七百人。
旅部一般有一个特务连、一个工兵连、一个通信连(一个通信班、一个骑兵排),也有把这些直属分队编为一个特务营的。
也有个别旅编制比较特殊,如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金明)1942年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与地方武装整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3个小团,全旅共12个小团,小团只有几百人,全旅好几千人。
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三师八旅在反“扫荡”中发起阜宁陈集战斗,全歼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图为战士们在缴获品前留影
1945年8月,随着对日寇战略反攻的到来,战争的形式不再是以往的游击战,战争的规模有可能是整团整旅整师的大兵团作战,作战的地域也将越出根据地范围,因此作战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将大大增强。8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指出:“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1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新四军军部决定凡是主力师、旅不再兼任军区、军分区,另成立军区、军分区。与此同时,各地许多区县武装,基干民兵组织上升为独立团、警卫团以及整补至各*旅。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新四军拥有6个主力师和浙东部队共26个作战旅,2个地方旅。在26个作战旅中,有11个旅为甲等旅,即三团制的旅。
1945年4月4日,新四军第三师奉命组建独立旅,在苏北泗阳县里仁集举行成立大会并誓师南下
(作者: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