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民生证券,严家源)
1 厌氧消化成为主流,协同处置大势所趋1.1 什么是餐厨垃圾
关于餐厨垃圾的界定,根据 2019 年 12 月住建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规定,厨余垃圾包括家庭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 批发市场产生)。其中,家庭厨余垃圾主要来自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果蔬及食物 边料、剩余饭菜及瓜果皮等易腐垃圾,家庭厨余垃圾以生料为主,盐分、油脂含量 较低,具有产生量大且分散的特点,收集运输难度相对较高。餐厨垃圾主要包括餐 馆、饭店、单位食堂等场所的饮食剩余物,以及后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 熟料为主,具有油脂和盐分含量高、易腐变的特点,同时产生量大且数量相对集中, 收集运输相对容易。在此,我们重点针对餐厨垃圾进行分析。
餐厨垃圾兼具污染属性和资源属性。一方面,由于餐厨垃圾具有含水率高、高 油高盐等特点,容易发酵腐败并滋生细菌和蝇虫,进而造成水体污染,引发食品安 全隐患。另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资源属性,可通过厌氧消化制备沼气、氢气等,泔水 油可用于生物柴油生产。 我国餐厨垃圾组分较为复杂,从物理成分来看,主要包括水、肉类、骨类、米 饭、壳类及动植物油脂等,此外还会含有一定的金属、纸类、织物等。同时,由于 各地区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不同,餐厨垃圾组分和产生量区域化差异明显。总体上, 一般情况下含水率约占 80%以上,有机物含量占 10%左右,油脂含量在 1%~3% 之间不等。
1.2 常用处理工艺
由于餐厨垃圾组分复杂,一方面含水率高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适用于直接 填埋及焚烧;另一方面油脂渗入渗滤液系统,会影响相关处理膜系统的运行。因此 餐厨垃圾必须经过预处理环节,针对预处理后产生的物料品类进行处理,餐厨垃圾 处理需多种处理工艺相结合。
国内常用餐厨垃圾处理工艺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焚烧、卫生填埋、生物转化、 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其中厌氧消化是目前最常用的处理工艺。
焚烧: 因餐厨垃圾中水分和油脂含量高,发热量约为 2000 kJ/kg,如果直接焚烧 不仅不能满足焚烧炉的发热量要求,反而容易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大量二噁英等 有害气体,同时酸性气体易加快设备腐蚀,直接焚烧的处理方式已被淘汰,需进行 预处理后,产生的固体废渣可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协同掺烧。
卫生填埋: 将餐厨垃圾预处理后进行填埋,成本低、操作简单,但会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 产生填埋臭气,导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目前,我国餐厨垃圾填埋率逐渐降低,部 分地区已禁止对餐厨垃圾进行直接填埋。
生物转化: 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等物质,可用于黑水虻等昆虫进行生物转化, 将餐厨垃圾三相分离后的固体有机物转化成腐殖化堆体,并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特定生物。该技术能耗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处理周期相对偏长,运营环境 调节成本较高,产品销售难度大,因此难以运用于大规模项目。
好氧堆肥: 采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对餐厨垃圾中有机物质进行生物降解。优点在 于成本低、工艺简单、减量效果好,但对土地占用较大,同时易造成空气环境污染。
厌氧消化: 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通过多种厌氧微生物菌群协同作用,将餐厨垃圾中的有 机物经多次分解,最终产出甲烷和二氧化碳等。产生的沼气可用于供热、发电、提 纯天然气,产生的沼渣沼液等可用于生物有机肥料,目前由于下游销售途径未打通, 大量沼渣只能送入焚烧炉进行处理。厌氧消化工艺较为复杂且工程投资金额较高, 但资源化程度较高,产生的沼气可回收利用,总体上可实现餐厨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减量化、资源化。
结合 2018-2021 年餐厨垃圾投资运营类项目中标情况统计,处理工艺主要以 厌氧消化为主,占比达到 66%,另有 16%的项目采用压榨 焚烧协同处理工艺。 家庭厨余垃圾投运项目基本只采用厌氧消化和好氧发酵两种工艺,占比分别约为 71%、29%。
1.3 协同处置已成趋势
通过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可实现餐厨垃圾处理与其他有机固废、污泥、禽畜粪 便等进行协同厌氧处理,即可以调节碳氮比,保证餐厨垃圾的处理量,也可以增加 后端再生产品的收入。 目前,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增量市场扩张受限的背景下,固废处理行业收处一 体化、协同处置渐成趋势。围绕静脉产业园模式,部分企业深耕大固废板块,并向 餐厨、污泥、环卫等相关环保细分领域进行延伸。根据环保圈统计,2022 年上半 年,垃圾焚烧项目协同处置/技改掺烧其他有机固废项目达 24 起,其中,涉及餐 厨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共计 10 个。餐厨垃圾处理能够实现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高 度协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
物质协同: 餐厨垃圾处理中的固体残渣和沼渣可运至焚烧发电厂进行处理,并与焚烧发 电厂共享污水处理系统,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程度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投资 成本。
能量协同: 垃圾焚烧发电产生的余热蒸汽可用于餐厨垃圾湿式厌氧消化。进一步实现成 本管控,保障项目盈利能力。
2 垃圾分类推动需求加速,收费机制逐步完善2.1 餐厨垃圾处理产业链梳理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方重点参与,投资运营类项目 主要采取 BOT 模式。在餐厨垃圾收运及处置环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保障项目安全、稳定、有效运行。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已初 步成熟,逐步形成定点收集、统一运输、集中处置的模式。
2.2 垃圾分类推动需求加速
2.2.1 餐厨垃圾处理政策梳理
自 2010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以 来,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我国逐渐加强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到终端处理的管理,取 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推动餐厨垃圾处理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因素包含有以下几点:
保障食品安全:在 2010 年以前,我国地沟油问题较为严峻。由于缺乏监 管,餐厨垃圾流向不明,部分地沟油经由餐厨废弃物提取后,非法回流到 餐桌,对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2010 年 7 月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提出通过 垃圾分类等措施加强餐厨垃圾监管,跟踪餐厨垃圾流向,从根源上解决地 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威胁。
推动绿色低碳、资源化:通过提升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产生沼气、生物柴 油、有机肥料等资源化产品,实现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并推动碳减排。 2017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战略新型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知道目录》, 将餐厨垃圾处理列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范畴。通过沼气回收利用,有效控 制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碳减排。
减少环境污染:如果未能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均会 造成污染,恶化居民生存环境。
2.2.2 垃圾分类推动餐厨垃圾处理需求加速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 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在湿垃圾处理方面,仍存在“分类收运设施存在突出短 板”、“厨余垃圾分类和处理渠道不畅”等问题;《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底,全国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 70 万吨/日左右,基本满足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 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需求。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将产生更多的餐 厨垃圾处理需求。 结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局公开数据,自 2019 年 7 月,上海市施行垃圾分类以 来,湿垃圾产量明显上涨,由 2019 年 6 月的 6950 吨/日提升至 2021 年的月均 10311 吨/日,提升约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