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写话,能一对一效果更好。
让孩子念自己的作文,老师或家长适时提问,让孩子说说该怎么修改。
老师或家长当好提问者的角色,孩子会喜欢批改,善于批改。
一个孩子看图写话原文是这样的:
快乐写话
秋天,父子俩去花园里玩,碰到一棵树,父亲对儿子说:“你要不要去量一下你长多高了?”儿子说:“好呀,那你帮我看一下我多高了。”爸爸说:“好的。”爸爸拿过来一个钉子和锤子,儿子挺起大肚皮,背也挺得直直的,眼睛也直直地看着前方。
这时,爸爸在儿子身高的最高处给树做了一个标记,儿子就走开了。爸爸蹲下来在标记的地方把钉子钉进树里一点儿,然后疯狂猛敲,只见钉子往里了一大截。
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树叶都掉光了。过来看一看这棵树长的怎么样了,顺便堆个雪人。
第二年春天,父子俩跑到公园里还没做标记的时候高。儿子问爸爸:“为什么我没有之前做标记的地方高?”爸爸说:“是不是你冬天不晒太阳导致缩水了?”儿子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他们俩哈哈大笑起来。
师:能用“快乐写话”作为标题吗?
生:不能。
师:秋天是一个季节,改成“一个秋日”。
师:“碰到一棵树”,碰到也就是遇见,树是不动的,怎么改呢?
生:看到。
师:父亲对儿子说:“你要不要去量一下你长多高了?”父亲的话有点儿啰嗦。写话是给读者看的,要替读者节约时间。
生:改成“你要不要量一下身高?”
师:儿子说:“好呀,那你帮我看一下我多高了。”儿子说的后半句不需要,前面已经有了,不说也知道。怎么改呢?
生:儿子说:“可以。”
师:儿子有大肚皮?
生:去掉“大”。
师:眼睛也直直地看着前方,感觉怪怪的,这个细节并没有多少用,去掉好一些。
“爸爸拿过一个钉子和锤子”,然后儿子挺起肚皮?
生:“爸爸拿过一个钉子和锤子”应该放到后面去。
师:一个钉子?
生:颗。
师:爸爸怎么钉钉子,你想写得很生动,所以用了系列的动词。这些动作在这篇写话里并不是很重要,所以一句话带过去就可以了。
师:冬天里来看这棵树长得怎么样了?生活中会这样吗?
生:不会。
师:从图意来看,是告诉我们过了一个冬天,为第四幅图小树长高了交代原因。这幅图中什么最重要呢?
生:钉子还在树上。
师:所以,这里改成“父子俩来这里堆雪人的时候,那颗钉子还在呢。”
师:第一幅图里的树已经没有叶子了,所以这里说“树叶掉光了”不恰当。
生:改成“树叶光秃秃的。”
师:树还是树叶?
生:树变得光秃秃的。
师:你交代时间的词语是:一个秋日,到了冬天,现在写第二年春天。每一次关键词语都在后面,可以变化一下吗?
生:改成“春天来了。”把“春天”放到前面。
师:前面说是花园,现在写的是“公园”,怎么办?
生:改成“公园”。
师:父子俩跑到公园,是跑过去的吗?
生:(摇头)改成“父子俩重回公园。”
师:第二年春天,父子俩跑到公园里还没做标记的时候高。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和儿子都变矮了,不对呀。
生:……
师:改成“儿子竟然够不上钉子了。”
师:儿子问爸爸:“为什么我没有之前做标记的地方高?”假设你是儿子,你会这样问吗?你会说什么?
生:咦,我怎么变矮了?
师:儿子说:“哦原来是这样啊。”儿子可能这样说吗?
生:儿子会知道,这是因为树长得比自己快。
师:对!怎么改?
生:儿子说:“不可能!是因为树比我长得快一些!”
修改后是这样了:
一个秋日,父子俩去花园里玩,看到一棵树,父亲对儿子说:“你要不要量一下身高?”儿子说:“可以。”儿子挺起肚皮,背也挺得直直的,背贴着树,爸爸把一颗钉子钉在树上和儿子等高的地方。
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树光秃秃的。父子俩来这里堆雪人的时候,那颗钉子还在呢。
春天来了,父子俩重回公园,儿子竟然够不到钉子了!儿子问爸爸:“咦,这是怎么回事?”爸爸说:“是不是你冬天不晒太阳导致缩水了?”儿子说:“不可能!是因为树比我长得快一些!”他们俩哈哈大笑起来。
当然,这篇写话还可以继续修改,大人继续当好提问者,学生会改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