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改制的下岗工人,行政单位下岗职工新政策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1 22:52:14

在平台讨论关于“伤痕文学”的过程中,有不少人在评论,或者在私信中告诉我:国企改革过程中,下岗工人的伤痕,比任何人都重。

因为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几乎全过程,作为同样属于“要忍耐,要艰苦奋斗”团体的一份子,我对于下岗工人群体,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不过为了不出大的差错,我还是去查了一些资料,对于下岗工人的“伤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据有人统计,在十年左右的国企改革过程中,共有约7000万工人下岗。这些下岗工人的命运不一,有相当比例的双职工,当时生活困难,甚至有的非常困难。

但是一旦谈到国企改革,和工人下岗问题,就会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词:下海。1992年,当中国的改革加快步伐的时候,全国都非常熟悉“下海”这个词。因为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农民和个别暂时安排不了工作的城市人群试水以后,这些人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带来了后来体制内的人群形成“下海潮”。这些下海的亲历者,人员成分涵盖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工人等群体。

据人社部网站的资料,1992年,除了有12万公务员下海,全国各类停薪留职人员,总数超过一千万人,在当时曾经造成多个行业从业者的空白。虽然这一千多万下海弄潮者当中,有多少主动“停薪留职”的工人,没办法查到明确的数字,但因为这个数量的巨大,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会有不算少的一部分,是自己主动的选择的工人。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说,当时的下岗工人主体,都是主动下海的。因为相对于上边所说的七千万的巨大数字,企业改制过程中被动下岗的工人,肯定是大多数。而且,这些人大多数从思想观念上,并没有做好准备,不接受不适应下岗这个事实,因此,下岗群体,当年在全国,也曾引起了一些的群体性事件。

不过,这些做出牺牲的个人,可以说用自己和家庭留下的伤痕,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为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很多下岗工人由于种种原因,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但是国家也并没有忘记他们当年的付出。而且,也没有人企图让全国人民忘记他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更没有人想着把他们身上的伤痕当作没有发生过。这,与一些人试图掩盖当年的错误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过,这绝不意味着,这样的个人伤痕,可以与大跃进、文革带给国家民族的伤痕,相提并论。因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性质,不可同日而语。国企改制,可以说是当时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的主动选择,给下岗工人个人及家庭带来生活上的艰难,是可以预料的。而大跃进、文革,却是因为种种因素带来的,给整个国家造成人才、资源、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武斗更是直接给工业企业的人员造成了重大伤亡。这是整个国家社会层面,完全被动的被形势所迫,是始料不及的。

面对大量工人下岗的实际情况,从国家层面上,也并没有把下岗工人群体推向市场了之。其中的部分年轻人,确实经历了再就业,和创业艰难的时期。而有一定年龄,在企业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中老年工人,适应下岗更是不容易。不过,这样的艰难,能不能与浮夸风、文革等给国家造成的伤痕同等分量,是不是能称为“伤痕”,是需要认真考虑的。

因为在国企改制之后不太长的时间,国家于2011年推出的40、50政策,即“截止至2011年12月31号前,达到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的,没有单位给交社会保险的灵活就业者,都可以申请并参加国家给予的社会保险补贴,通常申领年限为三年,女性满45周岁,男性55周岁申请的,补贴申领至退休。”。这样的政策,虽然不能弥补下岗工人之前的损失,但也不至于让这些人生活无着。也因此,很多当年的下岗工人,对当初企业的改制,是理解支持的。只是有多少人会认为当年的下岗属于伤痕,实在是没有办法统计。

从国家此后的发展道路来说,国企改制和工人下岗,为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牺牲,他们属于改革开放的功臣。相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大局来说,我们只能说,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正如当年国家一心一意搞工业化,农业支持工业,导致全国农民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不能用粮食填饱肚子,只能靠水饱度日,是一样的牺牲。这个庞大的群体,跟当年的数亿农民一样,以自己个人和家庭的牺牲,给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值得人们铭记的。

现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民主体已经逐渐老去。他们拿着每月一百多元的养老金,也有大部分人是知足的,理解国家因为发展的时间不足,还不富裕,还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不过,像现在这样,有一大批人,反对一些老年农民回忆当年经历过的苦难,把他们的回忆文字斥之为“伤痕文学”、“抹黑”,是不应该的,反常的,让人难以理解的。这样的霸道行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还不能确定。但是,这只能说明,这样的人群,是缺乏做人最基本的同情心,和良心的。

当年的下岗工人群体,也开始面临着进入退休年龄,很快也会有很多人对当年的艰辛,进行回忆。以后一个阶段,这样的生活记忆性文字,也肯定会不断见诸网络。相信更多的人,会对他们的回忆给予理解,从感同身受方面,给他们以支持,而不再有人给他们扣上“抹黑”、“伤痕文学”的大帽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