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是蒸汽型,右图是加热不燃烧型
因此,媒体关于电子烟的负面报道,并不代表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加热不燃烧电子烟痛哭流涕地表示,我躺枪了。
制造商、品牌商们和媒体对电子烟的描述都是有偏向性的,毕竟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这样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
若想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还得从最初的开始说起。
1974年,一名烟草成瘾研究员Russell经过多年研究发出过一个结论“烟民吸入尼古丁,但因焦油而倒下”。
焦油是一种高芳香度的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具有致癌和促癌物质,他的想法是减少焦油的摄入但并不减少尼古丁的摄入,这成为了未来电子烟减害的理论基础。
其实在前一年,美国人Herbert A. Gilbert在1963年曾取得一款“无烟、非烟草香烟”的专利设计。
这位美国人使用的是将浸泡后含尼古丁的烟液通过电子热阻加热,产生蒸汽模仿吸烟的感觉,这是最早的蒸汽式电子烟的原形。
这样的装置在当时相当新颖,并被多家公司看上,曾试图合作,不过因为技术不成熟、当地地区对健康意识的缺失,这种产品没有市场,就无法量产,第一款电子的商业化就此失败了。
之后在1988年,烟草公司雷诺烟草在新型烟草制品领域另辟蹊径,开发出与蒸汽式电子烟完全不同的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
蒸汽式电子烟的原料是烟液,而加热不燃烧型的原料是经过特殊处理的烟草,通过加热棒加热烟草,使烟草散发烟雾,接近真实香烟的效果。
不过也因为技术不成熟没被烟民接受,例如雷诺烟草使用的加热棒是木炭,因此烟雾的味道中含有木炭回味,不像真正的香烟。
之后,在1994年推出的第二款改良产品也因诸多原因没有推广成功。
烟草巨头菲莫国际在1999年、2007年分别推出了两款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但也因为便利性、安全性和口感问题没有被市场接受。
2003年之前的所有对电子烟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均是不能将产品市场化,始终不能达到烟民所期待的替烟要求。
但这时,被誉为电子烟的“发明者”韩力出现了。
韩力本身是一名资深烟瘾患者,身为医师的他明白吸烟的种种弊病,于是下定决心,要戒烟。
韩力努力克制,甚至尝试的联合国推荐的尼古丁贴片戒烟方法,但没有效果,苦思冥想之下,产生了与Russell的尼古丁替代一样的想法,尼古丁具有致瘾效果,而烟草中的焦油危害较大,那么将二者分开不就能减害了吗?
于是在电子烟(蒸汽式)中使用了高浓度的尼古丁溶液,这种溶液并非那个美国人的浸泡式溶液,高浓度能够保证尼古丁大量的摄入。
并创造性的发明了烟具、烟弹分开的方式,如今的电子烟,基本上都使用烟具、烟弹分离的方式。
恰逢此时,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全球的大部分国家都加入了该公约中,香烟带来的危害开始在大众普及,戒烟、控烟的意识成为全球趋势。
韩力的“如烟”产品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当时再配合国际控烟行动、大众健康意识增强、定位准确的推广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不仅创造了电子烟市场化的先河,更是创造了一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巨大销量。
虽然“如烟”这一品牌后来因自身产品具有危险性,受国内的监管和国外的竞争对手挤压没有做起来,但作为一个吃螃蟹者,尝到了甜头后,引来了后续众人的广泛参与、开枝散叶。
虽然韩力不是电子烟的发明者,但人们的印象中韩力就是电子烟的发明者,因为大众的记忆是有限的,只能记住最突出的人。
就和好吃就是正宗的道理一样。
2015年之前,国内人群对于电子烟的态度相对保守,市场发展缓慢,而国外自2008年之后就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是因为国内电子烟定位人群主要是戒烟的传统烟民,而国外以时尚、个性为主。
虽然经过韩力改良的电子烟与以往相比有所进步,但口感、体验上依然有较大差距,因此真正的烟民替换率很低。
那时的电子烟是蒸汽式电子烟,尼古丁以游离碱的形式存在于烟液中,经高温加热后会快速挥发,被烟民吸入肺部,但游离碱状的尼古丁与血液的结合速度慢,难以满足烟民对尼古丁的要求。
而尼古丁浓度太高则会对喉咙有强刺激作用,电子烟液的成分安全性也不太明确,这也是“如烟”在国内被限制的原因。
并且传统卷烟中含有焦油,焦油能够产生相对舒适的击喉感,这是烟民对香烟的特殊需求,而烟液中甘油达不到这样的击喉效果。
因此,在国内,电子烟如果面对的人群仅仅是传统烟民,那只会是一小部分尝试的人,大部分烟民还是会拒绝的。
国外本来也是瞄准传统烟民的这块市场,但谁知道,老外太能玩,一戒烟产品被当成时尚的玩具,于是乎品牌方顺势改变营销策略,顺利将电子烟打入年轻人的圈子,再配合低害宣传,蒸汽式电子烟终于流行起来。
国际电子烟经过了数年的高速增长,在2013年达到了增速的最高点,之后增速开始回落,似乎到了瓶颈期。
但诡异的事情出现了,蒸汽型、加热不燃烧型电子烟技术在这一年同步出现了大突破,并带动全球市场迎来第二轮高速增长。
前者,将游离碱尼古丁替换成尼古丁盐,尼古丁盐是存在于天然烟叶中的化学形式,是一种稳定分子,雾化状的尼古丁盐具有较好的穿透性,能够在短时间内渗透进血液中,满足烟民的体验需求。
因为尼古丁盐难以挥发,因此雾化难度大,雾化技术直到2015年才被新型烟草公司JUUL突破,也是独家突破,这让JUUL在美国的市占率从零迅速飙升到垄断的程度。
其两位创始人2015年创办的JUUL,2018年被奥驰亚以128亿美元收购35%股份,估值380亿美元。
短短三年,造富速度比BAT当初的崛起更夸张。
除了尼古丁形式的改良外,在口味上新增薄荷口味、受欢迎的水果口味,这样的目的是增加击喉感,最大限度的模拟焦油的作用,增加电子烟对比卷烟的真实感。
这么做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仿香烟的真实度提高了。
但可惜的是,电子烟的初衷是替烟,但JUUL在宣传方式上却是诱导青少年吸烟,这让美国的青少年,尤其是初中、高中的学生接触电子烟的比例大幅上升。
2018年,中学生吸烟人数继续大幅增长,增速超过50%。(初中增速是48%、高中增速是78%)
在安全性上,蒸汽式电子烟遇到了挑战,以减害作为宣传的蒸汽式电子烟在高温雾化烟油时也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部分物质对人体的伤害甚至超过香烟。
人们通过电子烟将甲醛吸入体内的实验还得出结论:
吸食电子烟的人比不吸食电子烟(传统香烟人群)的人患肺癌、膀胱癌和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在出现大量疑似电子烟引发的后果之后,美国各政府部门纷纷制定更严厉的措施。
2019年9月11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宣布,其下属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在未来数周内出台规定,禁止销售非烟草味和薄荷醇味的电子烟产品,以控制青少年吸电子烟的趋势。
9月20日,沃尔玛宣布将在美国全境的门店停售电子烟,之后Costco和Rite Aid等也宣布将电子烟产品全部下架。
上述被媒体、政府所“针对”的电子烟,实际上全部都是蒸汽式电子烟。
对于蒸汽式电子烟的属性,各国根据其是否含有尼古丁划分为:普通消费品、医药制品、烟草制品。
由于蒸汽式电子烟的真实效果没有经过实证,甚至还出现许多负面效应,因此众多国家对蒸汽式电子烟处处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