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并非原文,而是后人在传唱的时候进行了修改。改动之后,上下句皆为七字,格式上对称,让人以为是诗句。同时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确了诗句感叹的主体为人,意思就是“这世间的感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让人舍生忘死,海誓山盟。”
其实原文不是这样的,原文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字裕之,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摸鱼儿》这个词牌,一百多字,用韵致密,调势流畅而节律富于变化,南宋词人特别喜欢。篇幅较长,所以题材适应广泛,凡写景、抒情、咏物、赠酬、祝颂都可以,不过用来表现幽咽之情最能体现此调的音韵特点。这首《雁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以雁拟人,紧紧围绕“情”字,写景写情融为一体,凄婉缠绵,感人至深。
而元好问这首词,前面还有一段颇长的序言,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动机和事情经过,其实就是自注。读明白序言,更利于我们了解词牌中说了什么。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十六岁那年去并州应试,路上碰到个捕雁的猎人说:“今早上抓了只大雁*了,另外一只虽然挣脱了网,却只是悲鸣盘旋,不肯离开,最后竟然撞地自*了。”元好问深为感动,买下两只大雁,合葬于汾水之上,垒上石头做标记,并称之为“雁丘”。一起去赶考的人都被这两只大雁生死相依不独活的情义给感动了,纷纷写诗赞扬。词人也写了一首《雁丘词》。但是随手作品,并不协音律,所以今天修改合律。
序言简单明白地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这样的交代使得词牌的第一句横空出世却并不显得突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没有人会没有原因的仰天长啸,再感情激烈总有个由头。因为感叹大雁的殉情,年轻的词人产生了疑惑和感动。这爱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为什么让它们舍其生命而相随?
上片从疑问和赞叹起笔,详细地拟人化描写大雁为何要殉情。为何?“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冬天南下,春天北归,这对老夫妻,相伴相随度过了多少个年头。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苦楚。到此刻,方知这双雁竟比人间儿女更加痴情!“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为爱奋不顾身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君即殉情的大雁,这里使用了代入的角度,大雁在殉情的时候的思维活动栩栩如生。你一定在想: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万里千山,晨风暮雪,可失去了挚爱的陪伴,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词的下片描写自然景色,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与题主问题稍远,我们简单看下。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是写“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而现今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千秋万古,为留待*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这首词的精华所在正是开篇一句“问世间”,也就是题主说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种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的气势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究竟情为何能让人忘却生死?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回应了:
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到深处,万物凋零,情之所至,身外无物。不知能为情舍生的人,都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