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外壳为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如上图,采用整体式外壳结构,散热器与外壳通过较大面积直接紧密连结,元器件的热量能通过散热器直接传递到铝合金外壳上,形成了器件→散热器→外壳→空气的散热路径。
另外,元器件的热量又能通过逆变器内部空气传导到外壳,再经过外壳发散到外部空气中。形成了器件→内部空气→外壳→外部空气的又一条散热路径。
采用非整体式外壳,壳体和散热器之间需要两次连接,接触不紧密。因此,参与散热的只有散热器和一小部分中间壳体,上部壳体不参与散热,使整体散热性能大幅降低。
从上面可以看出,采用整体式外壳结构,散热器与外壳直接紧密连结,让铝合金外壳通过两条路径参与散热,因为更多参与散热,所以逆变器外壳温度相对较高,这一现象的好处在于——外壳良好的导热性,把逆变器内部热量通过壳体更快的传递出来,从而降低了逆变器内部温度和元器件温度,从而保证了元器件和逆变器更长的使用寿命。
③电感外置设计
如上图所示,电感外置的结构设计可以将将发热器件功率电感外置,降低机箱内温度。电感独立高效散热。
四、逆变器外壳发热和烫手原因
1、为了更好、更快地降低元器件温度,保证元器件更长的使用寿命,采用整体式外壳与散热器紧密接触的设计,使外壳成为系统散热的重要组成部分,散热性能加强,外壳温度较高,这属于逆变器工作的正常现象。
2、体感温度:人体的体感温度在36℃左右,会有温热感;在45℃左右会有烫热感;在50℃左右长时间接触会有烫疼感;在60℃时长时间接触会形成烫伤。
因为逆变器散热的需要和工作环境(户外阳光直射)的特殊性,安规标准规定逆变器外壳温度不能超过70℃,夏天外部环境温度为40℃时,外壳温度一般在55℃~60℃之间,因此人触碰到逆变器外壳时就会有发烫的感觉。
五、总结
从上面元器件温度和寿命的关系,以及逆变器散热结构的原理两个主要角度分析,外壳成为系统散热器件的一部分,能分担元器件的部分热量。虽然外壳温度升高,出现发热,但是逆变器内部元器件温度会降低得更多!更快!从而保证元器件和逆变器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正常的工作。
一般外壳温度在45℃~55℃之间,在夏天外界温度达38℃,逆变器多数情况下外壳温度在60℃左右(安规标准逆变器外壳温度不超过70℃),触碰逆变器外壳就会有烫手的感觉。但即使出现发热,也不会造成烫伤。(能源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