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鱼的缅怀是什么,鱼的记忆是什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04:07:46

知养殖从业不易,共谋水产行业繁荣。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用养殖人的语境,让你在短时间内享用一份精品!

对鱼的缅怀是什么,鱼的记忆是什么(1)

民间文学中的渔文化

在我国,鱼是一种对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生物。从历史发展进程看,鱼从最开始的被简单做为生存资料慢慢地被赋予了其他更多的含义,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渔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得更加丰富,鱼在民间世俗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丰足象征与祛病灵药、神灵的化身和指示物、配偶与爱情的代名词、社会下层百姓的化身、传递书信的使者等角色,引导人们趋吉避凶,代表着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想。鱼的寓意也始终保持了其质朴、自然的特点。

对鱼的缅怀是什么,鱼的记忆是什么(2)

龙和鲤(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我国,先民们最早是先渔猎而后农耕的,所以鱼作为最早的生存资料,其自身就具有物质文化意义。《诗经·卫风·硕人》记载:“河水洋洋,北流恬恬,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鱼也表达了先民们渴望收获与丰收的愿望。

“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的鲑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的赤鱬;“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的虎蛟;“其状如鲤而大首”的鱃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的何罗之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的滑鱼;“六足有珠,其味酸甘”的珠鳖鱼;“其状如鲤而鸡足”的巢鱼。都可以作为祛病良药。

从生存角度看,鱼通常不具有攻击性,被视为神灵。如“鲧禹治水”的传说,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鲧”的原形即是一条鱼,人们将鱼作为神明,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先民们最早就是靠渔猎生活,但是从某程度上,和这些野兽又处于对立的位置,而鱼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乎没有攻击性的动物之一,因此人们便很自然的对鱼产生崇拜之情,将其视为神灵或神灵指示物。我国的“水神”“河神”通常是“鱼”形象,同样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自商周时代起,“鱼文化”受到了来自“龙文化”和“凤文化”的冲击,产生了“龙尊鱼卑”的观念,但是“鱼”却仍然受到底层人民的喜爱。逐渐地“龙”上升成为了皇家贵族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鱼”真正作为被压迫对象出现是在秦汉之后。“龙”在汉初被尊为“帝王之种”后,鱼的地位就开始下降,低于龙、凤、白虎、龟等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动物,甚至不如一些白狐、赤兔、白燕等动物。《乌生八九子》写道“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竿尚得鲤鱼口。”由此可见在百姓心中,鱼是一种即使潜入深渊也难逃厄运的可怜之物。而鱼隐晦的含有“任人宰割”的含义,鱼是作为一种食物与人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如《山海经》中记载的鱼,大都被注明了肉质,食用效果等。不论带有怎样的神秘色彩,都难免会表达出“任人宰割”的悲剧色彩。正是社会老百姓对于生活的困苦艰难以及受到封建统治者压迫的一种不满的表达。因此“鱼”下行就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崇拜对象。

少数民族的渔俗

少数民族地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积淀下了深厚的渔文化底蕴和内涵。这些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洗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其传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不仅可以刺激常规水产业发展,而且可以保留、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鱼的缅怀是什么,鱼的记忆是什么(3)

布依族 蜡染 鱼形图案(图源网络)

布依族对鱼的崇拜也是对鱼的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鱼被作为纹样历史悠久,在布依族传统文化中有明显痕迹,出土的史前陶器、玉器中便发现有鱼的纹样。布依族原始先民们还会从鱼身上抽象出在服饰及蜡染中常用的三角纹和菱形。至今,布依族地区鱼的图形随处可见,一些木、石雕刻制品以及竹编、织绵、蜡染、刺绣等工艺品上也常有鱼图案。

在云南白族地区,曾有不少的村子设有本主庙,一切祭祀活动都在本主庙举行。其中在喜州下边海舌上的村子所设的本主庙里,供奉的是“洱海灵帝”,帝位左侧立一神人,双手捧一托盘,盘内盛有一个大海螺,是当地人称作的“海螺神”;帝位右侧立一神人,头戴尖状帽,帽上有条鱼,即是人们称作的“鱼神”。因此,有人认为,海螺和鱼分别是古代白族的两个图腾。可见,海螺神和鱼神可能是由海螺和鱼图腾演变而来的。

对鱼的缅怀是什么,鱼的记忆是什么(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