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彩陶盆及其纹饰
瓮棺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具,它的使用从新石器早期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晚期。在那个生命得不到保障、死亡率极高的原始社会,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生与死结伴而行,这种“瓮棺”墓葬形式的出现与后期的石棺、木棺都具有共同的“灵魂不灭”的信仰和观念。故将夭折的婴孩放入形似葫芦的彩色陶瓮中埋葬,这蕴含着原始先民期望已经逝去的孩子能够重生的隐喻。
半坡遗址瓮棺群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关于这种图案代表的含义,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人面鱼纹是半坡人劳动生活的艺术反映,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捕鱼为食,鱼对他们的生活太重要了,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很多鱼钩、鱼叉,很多彩陶上也画着鱼,说明了这个问题。半坡人希望多捕鱼,把鱼和人组合成图案,是用来表达这种愿望;还有人认为人面是巫师的头像,他头戴三角形的高帽子,嘴里咬着鱼,正在搞巫术活动;但更多的人认为,人面鱼纹是半坡氏族的图腾,即鱼图腾氏族的族徽。因为动物图腾崇拜曾经广泛存在于史前氏族之中,考古成果已经证明,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陶器纹饰是氏族的图腾标志。半坡人可能认为鱼与他们的氏族关系密切,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它,甚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祖先。也可能,半坡人看到鱼有大量繁殖后代的能力,于是崇拜它,祈求它的保护和祝福本氏族人员兴旺(韩鉴堂著.走近中国传统艺术: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渔文化的概述与演变
中国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渔文化发端于旧石器时期,早在五万至一万五千年前,华夏祖先就有意识地将鱼类作为实践和艺术的创造的对象,寄托着先人敬畏自然,渴求美好生活和部族繁衍壮大的美好愿望。新石器时代,渔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早期的高峰。此后,渔文化在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成果。
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即为我们提供了渔文化发端的例证。而在山顶洞人的社会中鱼类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类食物而展现了文化功能,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意象。又如鱼骨作为最早的装饰品,充分展现了早期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同时也表达着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征服自然的勇敢的心。到了新石器时代,在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等出现的各类捕鱼工具和琳琅满目的鱼图和各类标志,都表明了渔文化取得的巨大发展。而鱼类一旦摆脱了最初级的生存资料功能开始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层面,渔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繁荣。
青铜鱼钩,来自中国半坡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