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公公家里让孩子把两件衣服带回家洗,可以到家之后发现只有一件,妈妈下班回来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对孩子就是一通臭骂指责,听着客厅“你是吃屎长大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宣泄,孩子爸爸愤懑不已,但忍住没有出声,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去劝解只会让这个妈妈更加歇斯底里!
孩子爸爸想起不久前一件事,妈妈下班把头盔忘在了公司,回家后不久发现头盔不见了,记起孩子们曾经拿头盔打闹,问孩子把头盔放哪里了,孩子说他们玩的是爸爸的头盔,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妈妈认为孩子在撒谎,孩子不服气,立马迎来了一顿拳脚,哭着睡觉去了。第二天下班,妈妈带着忘在公司的头盔回来了,仿佛忘记了昨晚的事情……
查阅了一些资料,任何性格都不是单一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的,无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定义,我们暂且称之为指责型人格吧。这种人格的特征就是如果出现了自己不满意的结果,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别人,即便别人与他不想要的结果毫不相干,也要牵强附会的把责任压给别人。这种人格有着害怕认错的人格特点,极力掩饰自己的不足,并且做任何事从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还会表现出一种自私,仿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的人都要围绕他旋转,他开心时,你要极力配合,他生气时,你也要站若寒蝉,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他发泄的对象。
人格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试着探讨一下:
一是人格分裂。这种表现在孩子身上最为明显。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谦虚好学,活泼可爱,热爱劳动,可是一回到家里,就颐指气使,懒惰跋扈,性格乖张。上面的妈妈在公司精明干练,待人亲切,彬彬有礼,回到家里就变得自私自利、慵懒邋遢而且毫无掩饰。这种分裂发生在孩子身上还好理解,发生在成人身上就要反思了,可往往一句“家就是放松的地方”就让另一方哑口无言。放松更多的是心理上,而不是行为上,如果因为一方过于“放松”,反而造成了另一方心理上的反感,那就得不偿失了。
二是看不到问题所在,缺乏理性。小时候我们的行为是基于本能和*,慢慢成长起来我们有了理性,这就产生了本能我和理性我;接着我们开始进入社会,需要遵守社会约束、需要圆滑,这就又产生了一个社会我。三个自我无时不在,有时这个唱主角,有时那个唱主角,但人是社会动物,理性我和社会我才是真正的主角,本能我是隐藏在背后的。这就是第一层思维和第二层思维的结果。我们到银行看到大量现金,第一层思维是要占为己有,第二层思维就是理性告诉自己,抢银行是要坐牢的。指责型人格的思维缺乏理性认知,或者说习惯于指责别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自己就没有问题了,反复循环后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理性我,这个畸形的理性我在周围人的忍让、逃避下不断加强,最后彻底形成了一种畸形人格。正如开始的例子,即便孩子遭到了错误打骂,孩子妈妈也不用为此付出代价,下次再遇到不满意的结果,第一时间还是会这样!所以,当你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躲得远远的,二是毫不留情地怼回去!
三是都是别人的错,虚假自信。简直是迷之自信吧,生活中碰到这样人格的人,会让你感觉到不可思议。看到一个视频,一位女司机追尾别人,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指责前车为什么倒车?可视频记录里明明显示前车没动,前车司机听到女司机的话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哑口无言,不知道如何反驳。经验告诉我们,遇到这种事这种人,报警就行了,千万别跟他争论,否则会被喷得狗血淋头,呵呵。
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二人有一个这种人格的人,家庭生活会很郁闷。指责型人格的负能量爆棚,与这种人亲近要背负很大的压力,比如他对公司领导、对客户不敢有微辞,回到家里或者在亲近的人身边,会把积攒的负能量全部倾泻出来,当他开心的时候,又会毫不顾忌你的感受,必须陪着他开心。你的情绪会完全被他绑架,而失去自我。所以,除非你足够慈悲和强大,否则一定要远离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