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操纵礼炮不同于战炮,因此在实际训练中非常地严格,54门礼炮要在同一个瞬间齐鸣,时间不长不短,必须与国歌的时长相同,配合国旗升到旗杆顶端为止。
为了完成此次鸣放礼炮的隆重仪式,礼炮队从选人到训练,无不精益求精。
根据礼炮队总指挥许欣之将军回忆:第一,礼炮队的炮长,必须是连排级干部,炮手是班排级干部;第二,每个炮手,必须是在战斗中立下过战功的;第三,用来鸣放的火炮必须是战争中的功勋炮。
此次任务极为光荣,因此部队中的很多炮兵都希望自己能被选上,然而由于严格的选拔条件,导致很多人落选,最后只选出了160多名炮手。
现在,用作礼炮的火炮选好了,礼炮队也组建完成,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来了——炮弹该何处去寻呢?
按照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还不足以造出礼炮的炮弹,因此只能向苏联‘老大哥’求助。
面对中国人民的请求,苏方欣然答应下来,并表示会全力制作支援中国同志。
而与此同时,时任旅大公安总局局长的周光,也接到了上级关于‘在规定时间内向北京护送礼炮’的命令。
为此,周光连夜主持召开专门会议,向有关人员传达了上级的命令和要求,认真研究确定了护送礼炮的具体方案和人员。
除此之外,时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也亲自签发电报给大连铁路分局:“要绝对保证礼炮的运输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中途不准停车,直达北京。”
为了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无论是礼炮的制作还是运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失误。
由此可见此次任务的艰巨程度。而这无疑也给负责押运的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几天后,一艘装载着礼炮炮弹的苏联军舰,缓缓驶入了旅顺港。
礼炮炮弹顺利抵达旅顺后,苏联驻旅顺海军基地司令部立即派出少将参谋长赶到大连铁路分局,与苏联局长拉吉奥诺夫和中方局长张心亭联系,商定礼炮的交接事宜。
为了保证礼炮的安全,当天晚上,整个旅顺港及车站的主要道口,都布置了相应的执勤人员。
当晚21点整,装载礼炮的苏联军舰缓缓打开了舱门,几十只箱子静静地躺在舱底。
不久之后,这些礼炮将升上共和国的上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
时任大连铁路公安局副局长的孙旭东,曾激动地摸着礼炮箱,在心中默念道:
“礼炮啊,你先静静地歇一会儿,等到那一天,你一定要好好地打,打出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威风来……”
这些礼炮在经过仔细的检查和封装后,接着便被转运到专列上,由孙旭东等十几名公安干警押送。
然而,这段押运之路,走得并不是那么地顺畅!
由于沿途铁路在战争中遭到了破坏,因此专列行驶的速度非常缓慢,负责押运的干警们一个个心急如焚,疲惫不堪。
此外,尽管押运的干警分成两班,轮换休息,但闷罐车内空气窒息,噪音很大,因此即便被换下来,也无法得到较好的休息。
经过两天的艰难行车,专列终于顺利抵达了沈阳!
结果刚到沈阳,铁道部又发来电报:专列加快行驶速度,中途除了上煤、上水之外,一律不准停车。
此外,为了保证专列顺畅行驶,沿途还布置了军警严密警戒。
然而,当列车行抵锦州后,由于沿线很多路段正在修复,因此专列只好走走停停,行驶的速度非常缓慢。
而专列上负责押运的干警们,经过3天的艰苦行车,体质已经大大下降,有的干警甚至患上了感冒、发烧和呕吐。
此时,干警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皆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在此危急关头,孙旭东副局长将大家组织在一起,相互勉励,让大家意识到此次任务的光荣,为了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现在累一点、苦一点也无所谓。
在孙旭东的鼓舞下,大家的疲劳和疾病减轻了很多,欢声笑语再次响彻整个车厢。
当然,整个押运过程依旧是非常艰苦的,但我们的干警同志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即便是身患疾病,也始终咬牙坚持着。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现在所做的这一切,不仅是有意义的,更是很有可能载入史册的光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