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的基础教育是极具吸引力的,有不少周边城市的中学生来绵阳就读,其中还包括少部分复读生。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绵阳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像基础教育那么丰富。
四、高等教育绵阳最好的大学是西南科技大学,全市只有这么一所大学建制的高校,其它诸如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绵阳城市学院,都是学院建制的本科院校。这四所学院中,只有绵阳师范学院是公办普通本科,其它三所都是民办性质的本科院校。
换句话说,绵阳的大学是留不住基础阶段绵阳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的。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有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会在毕业后到绵阳就业,这是为什么呢?
五、产业构成20世纪60到70年代,我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进行战略大后方建设,也就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中的绵阳,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科研和工业地区之一。在这里,遍布着各种科研院所和工业设施,当时绵阳的定位主要是核工业、航空工业和电子产业。
提到绵阳的这三项产业,核工业首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它是国家科研计划单列的中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源自1958年成立的北京第九研究所。看看它官网上“科技英才”栏目第一页中的名字,有多少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航空工业则要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它始建于1968年,是我国唯一的大、中、小设备配套,低速、高速、超高速衔接,风洞试验、数值计算、模型飞行试验三大研究手段齐备,气动力、气动热、气动物理等研究领域宽广的国家级空气动力试验研究中心。规划创办它的人,是钱学森和郭永怀。
提到电子产业,长虹这两个字是一定绕不过的。创办于1958年的长虹公司,曾经是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它的军工技术民用化道路曾经走得顺风顺水。2020年,它以营收888亿元排在《财富》中国500强的第115位。
根据绵阳市科技局的官方消息,驻扎在四川的两院院士有65名,其中有30名在绵阳。绵阳风洞群、神光三号主机装置、中国绵阳研究堆、巨龙一号超高功率脉冲强流加速器等大型科学装置,为绵阳的“科技”名头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