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香港露华浓月滴唇膏广告。
代言人也是露华浓的一大硬伤。
在美国创业初期,露华浓用的可是奥黛丽·赫本、辛迪·克劳馥等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但进入中国市场后,露华浓并未选择中国人熟悉的面孔,而是起用了“黑珍珠”哈利·贝瑞作为在华代言人。
黑色面孔上的妆容,对于黄皮肤的中国姑娘而言有多大的参考意义,可想而知。
1998年,港姐周嘉玲(左一)成为首位获得美国露华浓广告合约的华人。右一为当时的代言人哈利·贝瑞。
直到今年,露华浓才如梦初醒,签约歌手“摩登兄弟”刘宇宁为本土代言人、邀请前少女时代成员郑秀妍作为全球品牌大使,意图抢夺中国乃至亚洲年轻人的注意力。
但宣传照里过时的搭配和妆容,怕是和十年前的策划有一拼。与其说露华浓对标的是下沉市场,我更愿意相信他们依旧在努力省钱。
销售策略的傲慢与混乱,导致露华浓入华以来一路折戟。
1996年到2000年,露华浓大中华区的CEO一年换一个,高管几乎都是外籍人士,没有一个是了解中国市场的。在上海摸索出了一套模式,就满中国复制,完全不考虑地区差异。
直到2000年以后,露华浓才把中国分成华南、西南、华东、华中、华北五大区,根据各地人群不同的肤质和上妆习惯,有针对性地推出产品。只用半年就扭转了账面亏损,9个月后实现销量翻倍。但靠谱经理人一走,产品又继续乱卖。
难得一见的露华浓广告。/wiki
在美国,露华浓是走大众市场的平价品牌。一瓶粉底液10美元,随便哪个超市就能买到,凭借高性价比赢得了美国女孩的心。
但到了中国,露华浓却想玩中高端路线,一直在一二线城市的专柜里坚守。平心而论,露华浓并不算品质最好、名声最响的,当顶级品牌入局,露华浓势必要被挤到角落。
而当其他平价品牌入局、国产品牌崛起,露华浓便逐渐被蚕食到渣都不剩。
身处与时尚圈密切相关的美妆界,露华浓却懒于更新品类。别人家每隔18-24个月会进行产品上新或包装更换,露华浓不当回事。妈妈爱用的东西,原样卖给女儿。
与此同时,国内彩妆品牌的上新频率,已经能实现季更甚至月更了。
2013年露华浓退出中国的时候,裁撤了1100多个岗位,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止损。可是这一路看下来,有哪些钱是真正花在实处,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