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效果拔群,野兔的数量得到了抑制,但副作用也来了:青草也被破坏,生态受到了影响。于是,这个计划被迫暂停。
5.粘液瘤病毒
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传染病”的思路中获得启发,寻找能够*死野兔的病毒,最终找到了粘液瘤病毒。
这种病毒投放到澳洲野兔身上后迅速传播,并且野兔死亡率高达99.9%。在病毒的威力下,它们毫无抵抗之力,有超过八成的野兔都倒下了。
这说明,澳洲人民跟野兔的战争,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但事情没那么简单:野兔基因多样性丰富,能够免疫病毒的野兔继续繁衍后代,病毒对它们并不管用。
6.兔杯状病毒
免疫粘液瘤病毒的野兔迅速繁衍,虽然无法恢复百亿只的盛况,但数量依旧是泛滥的。
在病毒灭*中尝到甜头的人类,继续寻找。终于,他们找到了来自中国的兔杯状病毒,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就将野兔的数量控制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虽然说澳大利亚野兔泛滥成灾,但奇怪的是,当地人并不怎么吃兔肉。
其实,这是当地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导致的。澳洲人民不习惯吃兔肉,也没有中国美食五花八门的烹饪技巧,人们食用兔肉的兴趣也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