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200字,读完预计需要7分钟)
《乌合之众》是一本适合高考结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以及大学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们看的书。
新时代的年轻人,一接触社会,就面临缤纷复杂多元文化的影响和浸染,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变成随波逐流的浮萍。
当刷微博、刷抖音、刷朋友圈成为习惯,当追逐热搜成为日常,我们已经深陷“乌合之众”的流量裹挟。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接着一个热点事件,但紧接其后的经常是一个反转接着一个反转。
媒体传播煽动情感、强化偏见造成了不正常的舆论生态,产生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客观事实对我们的影响。
《乌合之众》中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被媒体舆论裹挟,不假思索、急于表态?
看完这本100年前的著作,我们或许有所顿悟。
学会独立思考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华罗庚也说过: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我们读书时,千万不能简单地用作者的观点,教条地硬套现实。
勒庞的《乌合之众》,在社会上呈现出两个极端的评论:
有的认为《乌合之众》是遍布真知灼见的社会心理学入门经典;
有的认为《乌合之众》是狭隘偏激、藐视群众的三流读物。
客观地看,作者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意见纷争的19世纪末期,其主观偏见导致书中有很多偏激肤浅、未经论证的判断。
比如本书第一句“遗传赋予一个种族中的个体以某些共同特征,全部共同特征的总和构成了这个种族的禀赋。”这句论述很难和“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种族主义进行区分。比如,勒庞认为“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类似的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中作用的狭隘历史观,在书中随处可见。
但是,勒庞在群体心理研究领域的很多结论,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
勒庞的这段描述,是不是和*的洗脑、蛊惑非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