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伞、修鞋、修拉链、补毛衣之类的小修小补,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却必不可少。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城市中的维修摊要么消失,要么藏身于背街小巷。留下还是离开?今后怎么发展?便民“小修摊”成为城市管理的新课题。
过日子离不开“小修小补”
“求告知,哪里有修自行车的?”“谁知道路边的修鞋师傅去哪儿了?”……不少社区群里常见这样的提问。
2018年,长治市居民冯建搬到一个新建小区,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可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却感到诸多不便:没有小超市,买牙膏、毛巾、电池之类的日用品,都要跑到3公里外的大超市去;小区采取封闭管理,收寄快递、点外卖很不方便,“收个裤边、补个衣服、配钥匙、回收旧书等服务都没有。”老人嚷嚷生活不方便,不得已,冯先生又搬回老房子。他感叹,新房子样样好,但缺了这些小服务,还是挺麻烦的。
王女士在长治市潞城区潞华街道社区住了多年,也遇到类似问题。“我家附近原来有个修车摊,就在马路拐角。打个气、换个气门芯、调整一下闸线,都很方便。”没想到,最近修车摊不见了。“我的折叠自行车座板滑丝了,推车过去一看,发现修车小摊没了。别人说老师傅不干了。真是挺急人的。”
前不久,笔者的电脑包拉链坏了,打听了好多人,才在一个偏僻的老旧房屋边,找到一位老大爷把拉链修好。笔者问老大爷,为什么不在大街上摆个摊搞维修,他说门面房太贵,养不起。
当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勤俭节约永不过时,不少人喜欢修修补补、重复利用。因此,修皮鞋、修皮包、修高压锅、修自行车、改衣服、配钥匙之类的小店对于城市来说,不可或缺。可惜这种多年前在居民小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摊点,如今却很难找到了。这让不少居民感到烦心。
靠勤劳凭手艺维持生计
在晋城市城区东街街道建设路社区,王师傅在南巷路口开了一个维修小摊。住在小区的刘先生说,便民服务摊点一方面方便了老顾客,另一方面也帮助一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修车、修鞋、补衣、街头理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水平都不太高。一名社区工作者告诉笔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学这类手艺积极性不高,从事“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却租不起店面,所以选择摆个小摊养家糊口。”
在长治市城区英雄南路街道梅辉坡社区,70岁的李师傅已经修了20多年自行车。其间,他又先后增加了修鞋、配钥匙、磨菜刀、换纱窗等多项业务。“都是自己琢磨学会的。”李师傅的摊位前放了几个小板凳,他说,以前摆摊是因为经济压力大要养家,“现在我每个月有低保收入,出来摆这个摊,既能多挣点钱,还可以和老顾客聊聊天。”
凭着一把椅子、一面镜子,再加上一套理发用具,55岁的赵秀华就在潞州区太西街道办事处省建巷社区摆起了街头理发摊。她说自己以前在太原给人理了20多年发,后来因为结婚来到这里,开始也试着到美发店找工作,但年纪大了,不适合美发店的工作。自己又没能力独立开店,于是在社区附近干起了街头理发。“到我这理发的都是老顾客,我剪得一点不差,价格又比美发店便宜得多。”赵秀华说,“有些老顾客还帮我去和社区沟通,希望给我找个固定的地方,既能服务大家,我也能赚一份收入。”
张俊生的维修摊开在长兴北路社区长春巷,他从16岁就开始搞小维修,皮面开裂、脱胶的皮鞋经他修补后,可以做到让一般人看不出修理过的痕迹,可他依然对这个行业提不起精神来。“以前我一个月能赚万把块钱,现在一天只有五六十块钱,不够养家的。”张俊生苦笑着说。为了增加收入,他只好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兼跑电动摩的。
这些维修匠人还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收徒难。晋城市泽州县老梁的儿子四处打工,工作并不稳定,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意接父亲的班。老梁告诉笔者,他曾经收过3个徒弟,可如今徒弟们都改行了。
长治市民政局局长宋书林说:“我认识的一对外地夫妇在老社区租房子开了家小门小脸的缝纫店。多年来,居民都在那里缝缝补补。他们不但维持了自己的生计,还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他建议,老旧小区改造时应当把居民有需求的服务尽量保留下来,既方便群众,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
“小修摊”还需多扶持
小维修摊点,能够填补市场“缝隙”,便民利民;能够给年龄偏大、无稳定职业、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民生改善;同时也有助于将一些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今年5月,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其中明确表示,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维修点等进社区。
长治市政协常委张丽芳建议,城市管理应以人为本,不同人群需求不一样,管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应考虑传统服务的需求,可以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很多小服务从业者和居民像好邻居一样。这让城市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很温暖。”农工党长治市委副主委李红岩认为,对于“小修摊”,在规划发展上,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其规范发展。便民但利润不高的“小修摊”是城市生活的润滑剂。如果担心“小修摊”各自散乱经营,影响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可以将多种“小修摊”引入到人流集中的区域,并在租赁价格上予以优惠。未来还应进一步加速便民网点和便民服务综合体等建设工作,推进便民服务精细化发展。
长治市政协副主席刘鹏飞指出,“小修摊”应该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市场需求来打造。“这种发展要分为两类来看:一类是对于传统的工艺、工匠,应将其传承保留下来,可以在特定的文化街区划分位置,以便继承某些纯手工的技艺性历史传统;另一类则是对于成立的店铺达不到一定规模或级别的,可以归为‘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对于前者应适当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对于后者应减少限制让其自然发展,这对于方便居民生活、促进就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快落实意见精神,做好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创新,让小维修等便民服务回归居民区。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维修App、公众号,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或定点服务,节省门面房开支;也可由社区优价或无偿提供维修地点,在社区指导下经营等。另外,可组织无稳定职业者等学习维修技术,使各类小维修都后继有人。
山西日报 董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