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哪里有磨菜刀的,南宁哪里可以磨菜刀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1-02 12:55:40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维修点,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没有“小修小补”,居民生活不方便

“求告知,哪里有修车的”“谁知道路边的修鞋师傅去哪儿了”……不少社区群里常见这样的提问。

江西读者闻先生来信说,2018年,他搬到一个新建小区,小区里水渠环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可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却感到诸多不便:没有小超市,买牙膏、毛巾、电池之类的日用品,都要跑到3公里外的大超市去;小区采取封闭管理,收寄快递、点外卖很不方便,“收个裤边、补个衣服、配钥匙、回收旧书等服务都没有”。家里老人一直嚷嚷生活不方便,不得已,闻先生只得搬回老房子。他感叹,新房子样样好,但缺了这些不起眼的小服务,还是挺麻烦的。

柳女士在一个成熟社区住了多年,也遇到类似问题。“我家附近原来有个修车摊,就在马路拐角。老师傅特别热情,打个气、换个气门芯、调整一下闸线,都很方便,附近的人都去那儿修车。”没想到,最近修车摊不见了。“我的折叠自行车座板滑丝了,推车过去一看,发现修车小摊没来。我还以为是老师傅休息了。可过几天再去看,还是没有。附近也没有别的修车小摊,真是挺急人的。”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可另一方面,街头小摊都不见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也找不到了。究其原因,有的是新建小区管理严格,没有为这些“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原来的流动摊点没地方了;还有的是小商小贩挣不到钱,不干这一行了。

“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等服务赢利能力比较弱,城市发展速度快,一时顾不到他们的情况也是有的。”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主任董利说,但老百姓对这些服务的需求长期存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更需要传统服务和帮助,这部分服务不能消失”。

服务居民,他们靠“小修小补”维持生计

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王师傅在福寿东街与早春园南巷路口开了一个维修小摊。住在早春园小区的刘先生来配钥匙。他说,便民服务摊点一方面方便了老顾客,另一方面也帮助一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

修车、修鞋、补衣、街头理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水平都不太高。一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学这类手艺积极性不高,从事“小修小补”这个行当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却租不起店面,所以选择摆个小摊养家糊口”。

在北京一个社区,70岁的李师傅已经修了20多年的自行车。其间,他又先后增加了修鞋、配钥匙、磨菜刀、换纱窗等多项业务。“都是自己琢磨学会的。”李师傅的摊位前放了几个小板凳,他说,以前摆摊是因为经济压力大要养家,“现在我每个月有低保收入,出来摆这个摊,既能多挣点钱,还可以和老顾客聊聊天”。

凭着一把椅子、一面镜子,再加上一套理发用具,55岁的赵秀华就在社区摆起了街头理发摊。她说自己以前在内蒙古理了20多年发,后来因为结婚来到这里,开始也试着到美发店找工作,但年纪大了,不适合美发店的工作。自己又没能力独立开店,于是在社区附近干起了街头理发。“到我这理发的都是老顾客,我剪得一点不差,价格又比美发店便宜得多。”赵秀华说,“有些老顾客还帮我去和社区沟通,希望给我的理发摊找个固定的地方。既能服务大家,我也赚一份收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刘小康说:“我认识的一对外地夫妇在老社区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家小门小脸的缝纫店。多年来,社区居民都在他们那里缝缝补补。他们不但维持了自己的生计,还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他建议,老旧小区改造时应当把居民有需求的服务尽量保留下来,既方便社区群众,也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就业机会。

创造性管理,便利生活与优美环境可以兼得

“公共政策很多都是多目标决策,只要在管理上多些创造性手段,多目标是可以兼得的。”刘小康说,像街头理发、“小修小补”这类服务,居民需求长期存在,可以帮助从业者解决好诸如卫生、服务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规范实现有序发展。

去年8月底,山东潍坊奎文区流动摊点经营者都收到了一份来自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告知书。告知书明确要求,“三修”(修车、修锁、修鞋)流动摊点统一在划区区域经营,不得占压盲道、绿化带、停车位,要自备垃圾桶,保持周边整洁等。该局工作人员董海洋介绍,他们通过摸底调查,对奎文区69个“三修”摊点进行了规划,基本选在他们原有经营点附近,划定了经营区,并据此对外公布了一份“三修”地图,方便有需要的群众找到他们。类似的还有浙江省金华市,城管部门为流动维修商户设立了“便民服务亭”。

今年1月,有着60多年历史的南京科巷菜场经过改造,以“科巷新市集”的面貌重新开业。“新市集”一楼设立“社区工坊”,吸纳了配钥匙、修锁、干洗缝补、理发等一众小服务。董利介绍,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推动“社区工坊”这一综合性服务业态,除了南京,还在上海、杭州、合肥、北京、西安等多地落地。

“‘社区工坊’最初是邀请流动维修摊进来,但没想到大家还不是很乐意,因为流动摊点虽然风吹雨淋,但比较自由,还有的师傅不想离开自己原来的地点。后来,他们发现工坊不仅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场所,还和菜市场、超市、食堂等连在一起,有一定人流量,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慢慢这些维修服务就在工坊扎下根来。”董利说。

“2016年我们曾做过一个项目,在一个地下购物中心把这些服务都请进来,半年免租。但半年过后,他们负担不起租金,又都走光了。”董利说,因此,“社区工坊”目前还是公益性质的,“现在的任务是把他们保留下来。未来随着商业模式创新,我们还要推动这些服务升级,吸引更多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加入进来。”

近年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维修服务的业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35岁的孙好两年前在电子商务平台开了一家名叫“喜城”的服装修补店。她不是普通修补,而是为中高品质服装“锦上添花”。孙好说,她喜欢刺绣,还专门在济南拜师学艺。她原本在商场里开了个小店,后来干脆关了实体店开起网店,现在每天至少收到十几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刘小康建议,城市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不同人群需求不一样,管理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既可以考虑与“互联网 ”结合,提供升级服务,同时也应考虑传统服务的需求,可以利用社区边边角角接纳这些“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很多小服务从业者和居民像好邻居一样。这让城市生活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很温暖。”

作者:本报记者 孙立极 赵秀芹

来源: 人民日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