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老行当”,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判别标准,通常的理解是,一个因时代的发展而即将消亡的行业,无数民俗技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逐渐销声匿迹。早在殷商时期,屈原就在《天问》里写:“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其中的“鼓刀扬声”指的就是屠夫在卖肉时一边挥舞着刀剁肉,一边大声吆喝着招揽客人,算得上是如今吆喝叫卖的雏形。
“磨剪子来锵菜刀 “磨剪子来锵菜刀~”电影《霸王别姬》中,小豆子的母亲送他去京戏班里时,背景音就是这句吆喝声。
您知道这个是啥么?
磨刀匠拿的这个响起由5块铁板构成,北京人称他们为花铃、震惊闺、挂镰、铁板。拜现代京剧《红灯记》所赐,“磨剪子来,戗菜刀!”这句唱词红遍大江南北。其实磨刀匠人除了这句话,他的响器也非常特别,是一串铁片,共5块,代表金木水火土。
这5块铁片有个来历:据说是古时候一个退伍的战士,为孝敬母亲,卸下自己的铠甲铁片串在一起,甩动铁片发出“嚓啦嚓啦——”之声,以此招揽生意。
这个响器属于“八不语”。八不语是老北京8种做买卖的行当:卖掸子的、修脚的、绱鞋的、劁猪的、锯碗的、行医的、剃头的和粘扇子的,他们都不用言语吆喝,只用响器招揽顾客。
由此看来,《红灯记》演的不是老北京的磨刀匠。
老北京磨刀匠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胡同里磨完刀,不能拿着刀去送还顾主,得在原地晃动响器,意思就是告诉顾主“磨好了,请出来结账”。我想,拎着刀去别人家,总归是不礼貌的。旧时匠人虽然清贫,这点体面还是有的。
在上海,磨铁匠习惯喊:“削刀!磨剪刀!”干脆而短促,据说因为早期上海磨剪刀的人都是从苏北过来的,所以说一口地道的淮语;
在川渝,方言喊出的吆喝声语调跟着上扬:“磨刀~磨剪子(zei)~”;
在湖南,有人专门为它填词作曲,唱成一首正统民歌;
在南京,词有些不同,戗菜刀中的菜刀改成了“铲刀”,完整读起来是“磨剪子来—戗铲刀!”。
几乎所有的老南京人都熟悉这样的吆喝,老南京人把他们做的这行叫做“锵刀磨剪子”的。因为这样扛着长凳往返于城区之间的“锵刀磨剪子”大多来自江苏和安徽交界的丹阳镇,因此他们也有别名“小丹阳”。
“小丹阳”们在南京并没有固定的门面,走到哪里就把活做到哪里,一条长凳和几块磨刀石就是他们所有的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