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冚渠污水治理一体化设施。 |
黄江镇进一步强化流域治理各项工程措施,确保治水成效。图为大冚渠。 |
从高空鸟瞰,黄江河水系串联多个工业区、城市公园、交通枢纽,将山体连绵的黄江自然地理风貌分割成多片区、多走廊的“森林城市”格局。
“以前大家都不敢往河边走,如今越来越多人下班后喜欢到河边新建的廊道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黄江生态环境分局负责人说,当前黄江境内23条河涌,经过综合治理后,污染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镇总体水环境明显好转。此外,随着GDP单位能耗连年下降,市民的公共生活正在回归河流。
自2017年全市吹响治水攻坚战号角以来,黄江镇先后投入13.3亿元规划新建160多公里截污次支管网,管网密度位居全市前列。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黄江镇将投入11亿元开展治水“大兵团”作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一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力争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全镇生态环境迎来拐点。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韦基礼
摄影:李鄂
重塑黄江水韵特色和滨水活力
晨曦下,不少市民沿着芙蓉水堤岸的绿道漫步,放眼望去河岸两边绿植遍布,生机盎然。这里即将被改造为集生态水陂、多功能慢行绿道、乡村休闲、赏花阅景于一体的水面景观点。
为了重塑黄江的水韵特色和滨水活力,黄江近年来大刀阔斧推进水污染治理,先后完成257个排污口整治,投资数亿元新建多处污水处理设施。与此同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超过320家,累计完成1395家“散乱污”企业整改。
从监测数据分析,2019年梅塘水东江路桥断面仍为劣Ⅴ类水质,但与往年对比,断面水质呈改善态势,水污染治理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近段时间以来,黄江以决胜治污攻坚为抓手,全力统筹推进河涌生态环境治理,狠抓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涌执法监管,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环境,高水平打造“一河两岸”工程,以绿水带串联起全镇的生态旅游资源,让公共生活回归河流。
在2019年执行治污结构框架基础上,2020年黄江镇成立了“一河两岸”环境整治工作组,在全镇范围23条河涌内依据“一河两岸”探索实行“一河一策”和“一湖一策”,把黄江境内的每一条河涌和湖泊保护起来、管理起来。
黄江镇水务运营中心负责人表示,将依托黄江河水系轴线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等滨水资源,通过点线串联的方式形成覆盖镇域的水网系统,因地制宜,根据河涌现有特点,科学运用生态水陂,灵活调控河涌水位,营造多季节水面景观。
当前,黄江坚持全域统筹、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系统治理,坚持结合美丽乡村碧道建设原则,正全面铺开11条河道整治工作,以综合提升全镇河涌水质,恢复河道生态。
目前,黄江镇重点办已勘查涉及“一河两岸”环境整治的河涌,并对其中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稳步推进,黄江‘一河两岸’景观建设也在加快推动。”黄江镇重点办负责人表示,“一河两岸”工程将紧紧围绕黄江镇商业、文化、休闲、度假等区块战略定位,形成以“势”改水的治水思想,同时结合黄江镇整体规划,形成以水造“势”、以景观促发展的战略布局。
黄江镇委*叶锦锐在调研中表示,要切实抓好“一河两岸”组织实施,高水平打造“一河两岸”工程。对于跨区域的河道,指挥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一治理规划、统一治理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岸上岸下一起抓、上游下游一起干,实现同频共振、步调一致。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水生态,大力实施清淤疏浚,彻底消除黑臭水体,争取选择部分河湖集中攻坚,打造一批“秀美河湖”示范工程。
黄江镇城市更新办公室负责人直言,黄江将依托黄江河水系轴线将沿线众多分散的水库、河流等滨水资源,通过点线串联的方式,形成覆盖镇域的水网系统,使山水与城市相互融合,更彰显山水特色的景观格局。
GDP单位能耗5年累计下降18.1%
节能降耗是一个城市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黄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根据任务要求,2015—2020年黄江镇GDP单位能耗累计下降18.1%,年均下降3.91%,截至2019年,黄江已超额完成累计任务和年均任务的进度目标。
“大气污染的本质问题就是结构调整的问题。”黄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优化调整产业、能源和交通三大结构着手。为此,黄江近年来集中淘汰一批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散乱污”企业,引导涉气污染企业入驻集聚区,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治污。
该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黄江全面淘汰改造燃煤、生物质锅炉,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并采用经济鼓励和强制执法等综合手段,推动小餐馆、小工厂等零散烧煤单位,以及生物质锅炉企业按时完成整改。同时,大力完善全镇管道天然气“一张网”建设,做到“管道企企通”,满足企业用气需求。
2017年6月,东莞市古川胶带有限公司投资约300万元,将原来的传统锅炉换成RTO蓄热氧化炉及热回用设备。“以前每个月至少使用4万立方米的天然气,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仅需要1.5万立方米天然气。”东莞市古川胶带有限公司RTO蓄热氧化炉项目负责人说,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一个月能节约10万元。
节能降耗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不少企业纷纷跟进。其中,东莞易力禾电子有限公司除了投资110多万元将原来用电的锅炉改造为天然气锅炉外,还通过完善企业管理、加大研发力度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精成科技、正扬电子等多家企业分别对公司内电机、中央空调、余热回收、LED照明等进行节能改造,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9年度黄江镇共受理东莞市自动化改造项目10家,这些企业通过购进自动化设备每年共节约能源922.36吨标准煤,转化为用电按每吨标准煤8141千瓦时计算,每年节约750.89万千瓦时电。
连日来,黄江相继召开“黄江镇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作会议”“黄江镇节能政策宣讲工作会议”“黄江镇清洁生产认定宣讲工作会议”,推动全镇重点用能企业100%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项目。
此外,黄江镇还将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目前全镇已安装244支电动汽车充电桩并已对外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纯电动汽车和充电桩建设,原来燃油汽车产生的尾气排放和噪音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大大减少,对环境保护意义非凡。
得益于黄江镇委、镇政府大刀阔斧推动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的元素逐渐融入黄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黄江蓝”更是频频占领朋友圈。
推动全镇上下共同参与治污工程
近日,在群众举报后,位于社贝村桥边一街2号对面的一家无证照表面处理厂,被黄江生态环境分局联合田美社区、检测机构依法查封。
从2019年底《黄江镇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出台,黄江先后在全镇7个社区和各大工业园区张贴了2.8万份宣传海报,并向广大群众和企业员工派发5万份宣传折页。截至5月25日,全镇累计接到群众举报案件20宗,其中查实18宗,拟奖励群众金额65万元。
“只要收到举报,我们都会逐一对其考察核实,最终符合奖励规定的,我们都会按照奖励方法下发奖金。”黄江生态环境分局主任欧伦弟说,2020年以来,黄江环保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先后查处、打击涉污水直排企业31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人,打击专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这标志着生态环境、公安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的建立,联动执法成为常态化。执法过程、处罚结果全部公开,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批、教育一片”的效果。
为继续营造治污工作氛围,黄江将在举报奖励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举报方法和现代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社会公众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争取发展一批治污志愿者和社会监督员,让全镇上下共同参与治污工程。
与此同时,继续强化河涌断面水质监测、监控措施。
“我们在梅塘水沿河布置了10套微型监测站,对梅塘水各相关断面进行布点24小时监测。而这10套微型监测站不是固定的,我们会根据河涌不同的变化,而变换布置微型监测站的位置。”黄江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尹旭伦介绍,布置微型监测站的作用是全面精准掌握考核断面水质状况,提高断面水质异常应急预警能力,及时布控打击企业偷排。
尹旭伦介绍,黄江加快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根据工业用电、用水企业、商事登记平台企业清单进行全面筛分,3月底,确定了1539家“散乱污”企业整治清单,黄江生态环境分局联同黄江镇市场监管分局、应急管理分局、消防大队、各社区等部门开展“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排查行动。
为加强对辖区内河涌水质实况的监测,黄江生态环境分局计划再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水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管系统,具体包括一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在大冚渠、龙见田水、梅塘水蚬壳海桥安装三套小型地表水监测站,设立一个大屏幕指挥调度中心和三个平台(一企一档管理平台、企业污染源治理设施工况监控平台、企业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平台)。
为了啃下水污染这块“硬骨头”,黄江发动了全镇所有资源,举全镇之力决胜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黄江组建更高级别、更高标准、统筹力量更强、更加“硬核”的全镇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力争在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全镇23条河涌的整治。
数读黄江环境治理
截至5月26日,共排查“散乱污”企业1993家次,查封“散乱污”企业166家,对438家企业进行责令停业整改,累计共整改完成1395家企业,并对19家“散乱污”企业进行立案调查,现在整治行动还在进行中。
2020年以来,黄江共查处企业40家,实施查封扣押共23宗,对违法行为立案48宗,查处涉嫌环境污染犯罪11家。
截至目前,已完成近1000家较大型排水户、82条街道共990户居民住宅雨污分流改造,居民自建房改造污水管长度10576.6米,房屋立管改造长度35737.2米。
完成257个排污口整治(其中属东引运河—寒溪河流域207个),占市挂图作战系统公布黄江镇排污口总数的77.40%。
三年来共查处违法企业320家,核定处罚金额2400万元,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16宗,行政拘留案件1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