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八月,天高云淡,光线充足,尤其是正午时分,“秋老虎”名不虚传,对大地简直是炙烤。在老家,院子里每年都会种葫芦、瓠子。立秋过后,趁着毫不吝啬的太阳光,会把吃不完的葫芦、瓠子旋成条晒干,留到第二年春天吃。旋葫芦条很不容易,一般人弄不好,77岁的姥姥却是这方面的高手。工具也是她自制的,把一个小小的长方形铁片,用铁丝绑在筷子的顶端,形成一个很短的条状。这样一个小工具,就可以把一个个很大的葫芦、瓠子,变成条。
我也试着旋过,但每次都会断掉,姥姥说这需要一股巧劲,一只手旋转葫芦,另一只手均匀用力往后拉拽,葫芦条就顺势掉下来,双手配合,从上到下是不会断的,最长的时候能够达到二、三十米。一个葫芦去掉外皮,通常要旋三到四层,第一层颜色比较深,质地稍硬。再后边就是雪白的葫芦条了。三四层之后,就到了葫芦瓤,这也是能吃的,把籽去掉,做成饺子馅,或者和粉条一起炖,都是非常好吃的。旋好的葫芦条挂在竿子上,两三个阳光充足的日子,就可以把葫芦条里的水分蒸发干净。完全干透后,姥姥会把它编成辫子一样,一捆一捆便于保存。
第二年春天,沉淀了一个冬季的葫芦条与猪肉搭配,或炖或炒,猪肉中有葫芦的清香,而葫芦条也浸满了猪肉的油脂。这样的跨时空结合,更加相得益彰。
瓠子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你们那里有没有这种蔬菜,或者叫什么名字。它和葫芦的生长方式一样,口感我觉得也是大同小异,下图姥姥正在旋的就是瓠子。
现在的食材并不缺乏,但每年种葫芦、收葫芦、晒成条,对姥姥来说像是任务一样,虽然坐上一两个小时在她那个年纪并不是很轻松,但她依然享受这种乐趣。很多美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它属于勤劳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