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用笔要控制得住,如“屋漏痕”,积点成线,不疾不徐,笔有回顾,上下映带,起止无痕,线条沉而质厚,用笔有力,有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笔在纸上运行,沙沙有声,入木三分。各种笔法如轻重、提按、顿拙、方圆、缓急等,变化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焦墨的性质决定了用笔方法,以渴笔为主,尤以半干半湿为宜,正如黄宾虹所说:“用渴笔法,最宜腴润“,在运用渴笔的过程中,线条自然会产生丝丝点点,形状各异的白痕,即飞白,飞白的出现使本来枯燥无味的线条产生笔断意连、虚实相生的效果。焦墨线还比较容易起“毛”,这与飞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助于产生润泽感。墨线在一波三折中表现出形态美和自然美,形成婉转、灵动、悠扬的韵律。
下笔画线,须先“立意”后,“归乎用笔”,不是线条平铺直叙,而是讲究用笔的意趣、力度、气韵和趣味,它体现画家对线条的认识程度和意境的探索。石鲁先生说:“线化为笔,以立形质,以传神情,以抒气韵,线虽简,然而以其抑扬顿拙之变而化众美”。
山水画常常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纹理和阴阳向背的立体感,以求水墨淋漓之趣,然而焦墨不使用水,所以皴擦代替了渲染,成为焦墨山水画的主要笔法,想要使画面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皴擦成了焦墨画的关键。画家在皴擦中应突出“笔触”,用笔力求稳健、含蓄、雄浑、古拙、自然,通过笔触的变化,增加皴擦的质感,来表现苍润的山体和丰富的山石肌理。
用焦墨勾勒线条,尤其是长线条,要做到浓淡变化尽在一笔之中,笔锋含墨量多,下笔重缓,则墨显得浓黑,笔锋含量量少,下笔轻疾,则墨显得淡,这完全是功力所至。
画家必须依据自己对自然物象的理解和感受,运用不同的线条形质和不同的皴法来作画,使线条异常丰富,有的刚正挺拔、有的婀娜多姿,有的豪放不羁,有的纤细柔媚,笔法贯穿于线条中。为此,线条既是作者的造形手段,也是传情的工具,更是情感的渲泄、感受的喷发,在线条皴擦中自然表现了作者的笔法和情感。
三、焦墨墨法
传统说法,墨分:“焦、浓、重、淡、轻五色,焦为其中一色,焦墨比浓墨更黑,为五色之首。历代的画家总结墨法有:“浓、淡、破、积、泼、焦、宿“七种墨法,焦墨法只作为传统墨法中的一种,故有人说,焦墨中只有笔法而无墨法。其实不然,焦墨本身至少可分七个色度,即有墨点、墨线、墨块、墨灰(快速擦过的焦墨边缘处,或较薄的部分),灰色(焦墨枯笔中的中锋重笔效果),浅灰(焦墨枯笔中的侧锋轻笔效果),中灰(指在浅灰色中偶尔出现的墨点或墨线,其色度介于浅灰与灰色之间),这焦墨七色的变化极为丰富,充分表现出黑白鲜明对比的极致之美。
积墨法是一种由浅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这是历代画家最常用的用墨手段和绘画技法。因为山水画表现物象呈艳繁杂,一次成象往往难以达到厚润博达的要求,为了使画面更加厚实、凝重,故积墨法是山水画家必用之法,可以说,不用积墨法难成山水画。而不掺水、不加色用纯焦墨渴笔作画,此法显得更为重要,焦墨画就是依靠积墨法来呈现前面所述的七种墨色,以表现出画面的虚实、聚散、疏密、浓淡、阴阳向背等层次的变化,前面呈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就是用积墨法来完成的。所以积墨法是焦墨画最基本的墨法。
积墨法的特点,必须前一遍墨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黑色层次分明,元气淋漓,浑厚华滋,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要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异推叠死板,要注意第一遍墨色和第二遍墨色之间的差别,以看得出笔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可寻。